当前位置: 首页> 陕西科技大学校史馆>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研究> 正文>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研究

      访谈(六)|西迁老教师张树、葛凤兰夫妇

      2020年08月25日 15:54 师忆西迁 点击:[]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我们从首都北京启航。1958年,中国的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1970年,西迁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整体东迁西安。

      回首往昔,西迁前辈用大爱和奉献,谱写了“姓党、爱国、为人民”的壮丽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当代陕科大人秉承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坚守使命,积聚力量,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再出发。

      2020年8月5日,师忆西迁史,生科大魂社会团队在陕西科技大学咸阳老校区,探访学校西迁前辈们,聆听他们讲述西迁故事,感悟传承“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本期推出的是张树、葛凤兰的采访。

      2096C

      讲述人:张树、葛凤兰夫妇

      张树、葛凤兰夫妻二人都是北京人,均为西迁老教师,主要从事工厂实习教学工作,张树老师1962年起参军,1968年从部队转业后,又回到了北京轻院工作,1970年与葛凤兰老师西迁至咸阳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工作,退休后定居陕西咸阳。

      采访过程

      Q1:学校西迁的过程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4B9DE

      张树:刚来的时候还是比较苦的,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得不到保障,蜂窝煤在这里比较稀缺都是从北京一块一块运过来的,教学用具也是从北京学校运过来的。当时内心想着“跟着党走,响应党的号召政策”,思想单纯就跟着学校一起走,来到了咸阳。虽然说那时候咸阳这里比较贫瘠,但是生活的幸福感快乐感多,容易知足。刚来的时候咸阳校区南区当时是一片空地,什么都没有,我们这群人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慢慢地就有了现在的楼。

      Q2:当时学校决定要西迁的时候,您家人听到您要离开家乡北京,前往大西北咸阳时,家里人是什么态度?有反对的吗?

      3DD2E

      葛凤兰:过去的人都思想比较单纯,考虑地不多。家里人当时说没问题,说我跟张树老师一起去相互有个照应,但是当我们要走了,家里人内心还是有些不舍。张树他父亲当时是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响应国家政策去了河南。他家里人也都是支持的,没有太多顾虑,响应国家政策,去往相对落后的地方去建设那里。舍小家,为大家,我们全家一起行动,党说去哪里就往哪里走,有的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


      Q3:那您刚来咸阳时生活、教学等方面有哪些改变?又能否适应呢?

      330D1

      张树:这边基本稳定之后,我们这群人就在这里定居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现在你让我们重回北京,我们都不回去,习惯了,家也在这里,这里气候也好。来到哪儿适应哪儿挺好,知足者常乐。现在回忆起咸阳的那段日子,也没觉得苦也没觉得累,有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现在我的儿子张建军也是咱们学校的工作者,可以说我们这一家都和西北轻工业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也有很深厚的感情。

      Q4:不知道您现在还能记得在咸阳校区生活时期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个人吗?

      3749F

      葛凤兰:过去的学校生活区没有物业办、退休办,所有的事都靠大家相互热心的帮忙,那时候家家户户有什么事,大家相互帮忙时就知道了,就帮着解决了。那时候的那代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多,现在对过去的生活也比较怀旧。只要谁家有事全都帮忙,没有私心没有顾虑。

      当时有一家人回来的途中,发生车祸,人被撞地挺严重的,大家想都没想赶紧去帮忙,做这些事情需要勇气,也需要胆量,更需要热心肠。像咱退休办的吴颖杰老师,毕业后就在退休办干了30年,人特别热心肠,凡事亲力亲为。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一位学校退休老人,叫赵淑敏,孩子都在北京,不在身边,夜里发病,送去医院要做支架手术,就是吴老师代签的字,住院期间,吴老师陪在老人身边并护理老人,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真的是把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都做到了!再有就是咱学校,说一句良心话“咱学校绝对可以”。我来咸阳时28岁,现在已经76岁了,可以说大部分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咸阳校区的教育上。我们这些老同志大都在学校干了一辈子,退休后学校也很照顾我们。即使在学校建新校区的时候,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但老同志的福利待遇一点都没少,逢年过节的礼物什么的都没少过。这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学校一直做得很好。

      45EDD


      我们的话

      “来到哪儿适应哪儿挺好,心怀感恩,知足者常乐。”从张树、葛凤兰老师的回忆中也让我们感受到纵使那个年代的条件简陋,但当时的青年教职工们并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满腔的热情扎根西部,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万难险阻,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培育出一代代优秀学子。作为科大学子的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私奉献、互帮互助、心怀感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更要秉承老一辈的“三创两迁”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从老一辈西迁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继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把“三创两迁“精神发扬光大,用知识、用双手、用行动去奋斗,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上一条:访谈(七)|西迁老教师徐元昌、袁印玫夫妇 下一条:访谈(五)|西迁老教师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