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8月9日,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实践团通过线上查阅资料、观看历史影像的方式,继续追寻革命工业遗址——延长石油厂。
延长石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记载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对陕北石油实地考察,在《梦溪笔谈》中首次命名“石油”一词,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延长石油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35年成立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延长石油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被誉为“功臣油矿”。
【玉门老君庙油田】
清朝末年,国运凋敝。清朝政府为了改变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在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下,1905年陕西巡抚曹鸿勋上奏清政府并获准试办“延长石油厂”,指定延长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开始建厂。1907年在延长县西门外确定井位并安装钻机,6月5日正式开钻,9月6日见油。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的正式出油,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同年10月,延长炼油房竣工投产,这是中国陆上第一个炼油厂的雏形。1920年延长石油拟定中国石油史上最早的石油产品商标“石马”、“双枪”、“雁塔”、“锦鸡”。1923年延长石油厂更名为延长石油官厂。1934年中华民国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陕北油矿探勘处,与石油官厂同时开发陕北石油,在延长之外发现了永平油田。
1935年4月,延长石油官厂和陕北油矿探勘处合并为延长石油厂。同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长石油因陋就简,生产了大量的汽油、煤油、蜡烛、蜡片、擦枪油、凡士林等产品,不仅保证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需要,而且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交换了大量的紧俏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长石油厂抗日战争时期被党中央列为增产重点,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7年,相继发生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全国人民奋起抗战,逐渐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到1938年10月,沿海各主要城市和大片土地先后被日寇占领,内地和海外的进出口通道被截断,中国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石油的局面迅速陷入窘境。1935年至1937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种成品油84.8万吨,到1938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路运输线被封锁,石油进口进一步受到限制。
【中国运输车队】
1942年至1944年,平均每年进口不足1万吨。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血液”的石油极度匮乏,对全国人民救亡图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直接产生了严重影响。人们珍惜每一滴石油,发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警语。1938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应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请求,向玉门油矿支援了两台钻机和22名钻井工人。次年,钻成了玉门老君庙1号发现井,拉开了玉门油矿勘探开发的序幕。
【陕北钻机运抵玉门老君庙安装】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陈振夏两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彰了油厂的特殊贡献,并给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兹鼓励。这是毛泽东给中国石油工业个人最早的一次题词,成为延长石油的传家宝,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企业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延长石油继续履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以及老延长的优秀传统,通过革新生产技术 ,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五十年代末期,延长石油的原油产量第一次实现万吨大关的突破。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今天,延长石油集团已经实现了多层次、立体化、全面完善的石油开采开发构架。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得到提升,吸收应用了全国各大油田的先进工艺,原油产量于 1997年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埋头苦干”精神始终贯穿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战争年代的“埋头苦干”,是斗争,是血雨腥风的考验。这一时期,延长石油人既参加战斗又搞好生产,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革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祖国伟大事业奋力拼搏、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