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网站备份> 教育推广> 教育活动> 正文>
教育活动

      暑假实践|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十一)——陕甘宁边区被服厂

      2021年08月02日 10:10  点击:[]

      7月31日,实践团来到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石疙瘩村,探访工业遗址——陕甘宁边区被服厂。

      2F006

      在遗址的标志牌附近,分布着蛮荒的土地。同学们辗转于石疙瘩村的窄路左右,终于在村委会问到了被服厂旧址的具体位置,随即循着山路,拾级而上,看到了残缺不全的那几口窑洞。

      56E2

      被服厂旧址原貌(图源网络)

      3C284

      被服厂旧址现状(实践团成员摄)


      这是一座命运多舛的工厂。据史料记载,在战争年代,这所被服厂曾屡次遭受敌军的轰炸。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城。次年,根据边区生产生活的需求,决定成立边区被服厂,为边区百姓和机关各部门同志提供被褥、衣物等日常物品。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时,边区被服厂遭飞机轰炸,损坏严重。1947年6月,工厂随党中央转移到子洲县马蹄沟。当年,工厂有近20台机器,几十名工人,昼夜不停地连班生产,缝制好的被服,由骆驼队负责运出。其间,国民党军胡宗南飞机曾几次轰炸吴家沟,因工厂位于山沟较隐蔽处,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255CF

      图片来源: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家沟村前湾的一个窑洞里,当时住了部分被服厂工作人员,国民党军飞机的一枚投在了窑洞顶上,所幸未爆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据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民生建设的要求,边区政府准确定位“我们最主要的自给工业是纺织工业与被服工业”,最终边区也实现了由纺织输入到纺织自给的转变。


      602F


      1939年8月,陕甘宁边区被服厂从延安迁到志丹县进士窑村。有职工70多人,缝纫机18台,主要承担军队衣服、鞋帽、大衣、裹缠、被褥等生产任务。

      在被服厂的发展中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工业发展计划,立足于边区的基本工业能力,既解决了边区民众对于基本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又为其他工业的建设积累了发展资金。这实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展现了边区党政军民同心同德、鱼水情深。

      343BF

      被服厂旧址窑洞内景



      中国共产党人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革命年代,陕甘宁边区被服厂的工人们自力更生,谱写出一曲为人称颂的革命生产乐章。与之相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和埋头苦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都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了解边区被服厂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延安精神。青年应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暑假实践|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十二)--新华化学厂 下一条:暑假实践|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十)--新华陶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