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网站备份> 教育推广> 教育活动> 正文>
教育活动

      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四)——延安难民纺织厂

      2021年07月29日 17:08  点击:[]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博物馆博物学社暑假社会实践团一直在追寻的路上。7月28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延安市安塞县,探访革命遗迹——延安难民纺织厂。

      5E3B6

      难民纺织厂筹建于1938年8月,当时,为妥善安置从沦陷区和国统区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难民、寓救济于生产,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以国际友人兰道尔捐助的9300元法币为基金,指派政府科员吴生秀、袁光华、朱次复3人负责筹建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厂。就这样,一所公营性质的手工业工厂,登上了历史舞台,吴生秀担任厂长。


      难民纺织厂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不断的巩固、发展、壮大。1938年底,全厂共有45人,到1943年6月底,全厂有工人255名,职员37人,杂务人员26人。到1941年6月底,全厂已有织布机88架,织毯机18架,纺毛机33架,其他机械器件若干。


      ADFFD

      图 :难民纺织厂全体员工合影



      沧桑的印记,伟大的使命

      21世纪初,在一片绿茵背后,当地考察团找到了难民纺织厂的遗址。若不是那几口标志性的窑洞,真地难以辨认出工厂的残貌。人们拨开散落的树叶,就能看到难民纺织厂旧址的原标志牌。


      5634F

      图 :延安难民纺织厂遗迹原标志牌

      7C39C

      图 :延安难民纺织厂旧址遗迹(现已不存在)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自然地理侵蚀等原因,旧址中的遗迹早已不存在,唯一能诉说历史的,只有一通2018年建成的标志碑。

      据标志牌介绍,难民纺织厂常常居无定所。1938年8月,由边区民政厅筹备,创立于安塞县2区高桥镇,因交通不便而迁至延安西区川口。11月底,与陕甘宁边区难民棉织工厂合并而更名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工厂。1939年中旬,河防吃紧,为安全计,改迁志丹县永宁山。1941年7月,由永宁山复迁至安塞县2区段庄。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进攻延安,该厂奉命转移离开安塞,前往华北解放区。

      难民纺织厂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朱德、林伯渠曾先后来厂视察。1943年5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来到该厂,指导开展了“赵占魁生产运动”,鼓励工人发动以劳动竞赛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工厂的建设和发展。纺织厂还得到了陈康白等红色科学家、教育家的科技支持。

      2C77A


      图 :“赵占魁生产运动”

      1C636

      图 :纺织厂工作车间影像



      实践团还采访到了当地村民。据村民回忆,纺织厂遗址占地面积不大,直言“弹丸之地”,可见当年的生产条件艰苦。但为了高效地支援前线军队物资,工人们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当时已经可以生产粗洋布、里子布、毛呢、斜纹布和毛毯等27种产品。到1942年底,难民纺织工厂共生产粗洋布9305匹,里子布2000匹,毛毯18349条,线袜52177双等。


      图:采访村民

      难民纺织厂把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该工厂的建立和发展,对边区发展纺织工业起了倡导作用。它虽然只是边区纺织业的一部分,但却对保障边区军民衣着供给、实现丰衣足食、增强抗战实力、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

      图:延安难民纺织厂标志碑

      战争的炮火毁不了它素有的精神,历史的洪流托不垮它顽强的生命。如今,青年学子们倚坐在纺织厂的旧址边,仿佛能听到工厂在诉说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一段段轻工业记忆得以重现,一颗颗赤诚的心在随之跃动。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都体现在这段工业记忆中。追寻陕甘宁边区工业记忆,赓续红色革命血脉,实践团一直都在路上!


      上一条: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五)——八路军制药厂 下一条: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三)——振华造纸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