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陕西科技大学校史馆> 校史人物> 正文>
校史人物

      应时而生的北京轻工业学院

      2024年06月26日 11:32 文/校史馆 崔雯 点击:[]

      今天是2024年6月26日,是陕西科技大学建校66周年的校庆纪念日。今天,当我们走进校史馆,面对这份发黄的《关于设置筹备北京轻工业学院》的文件时,心中更多了几分感慨、几分怀念、几分振奋!无尽的思绪,又把我们带回到了60多年的首都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摆在党和人民政府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从而保证新生的共和国在经济上、政治上站住脚跟。为了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在苏联及东欧国家援助下实施建设了156重大工程,这极大地提升了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奠定了国家现代工业的基础。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成立,肩负起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1953年至1956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在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实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讲到“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理顺了轻重工业的关系。同年9月召开了党的八大,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目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促进了轻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服务于主要矛盾的解决,特别是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的需求,轻工业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国家开始迅速恢复生产,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大工厂、组织工人队伍。轻工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艰苦奋斗,在创业初期很快生产出了新中国自己的“建国瓷”、百吨轨道衡、第一批军用物资,拉出第一根钨丝,生产出第一批荧光灯、第一批手表、第一批开剥的猪皮,还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些成绩,推动了经济建设,更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新中国的工业布局,是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但我们和苏联的区别在于,国家在重点发展重工业时,也十分重视轻工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国家轻工业体系,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就迫在眉睫。1958年春,国务院最高会议召开后,毛主席召集时任轻工业部部长的李烛尘和化学工业部部长的彭涛谈话时说到,各个部都已经办了大学,就你们两个部还没有,你们要不要也办个大学?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1958年6月26日,轻工业部副部长夏之栩签发了《关于设置筹备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公函,北京轻工业学院受命组建,成为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轻工院校。

      为了办好这所学校,李烛尘指示,要从全国有关的行业单位调人,看上谁就调谁。一时间,学校英才荟萃,包括国家一级教授肖连波,国家一级工程师杜春宴、赖其芳等优秀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毕业于匹斯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在国内外行业内享有盛誉。

      作为一所社会主义大学,我们是拥有红色基因的。建校初期,学校条件艰苦。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底子上,从战火硝烟中走进新中国、又汇聚在高等教育事业里的朱康、黄纪、潘津生、程铭之等老师们,怀着对新中国建设的极大热情,凝聚起一团火、汇聚成一束光。没有校舍,就利用原中央手工业干部学校遗留的校舍,进行改建和扩建;没有实习场所,就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建起了5个实习工厂和13个实验室;没有教具,就到市场收购废旧机器和零件亲手制作。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校时设立了制浆造纸工学、硅酸盐工学、皮革工学、发酵工学、轻工机械等五个轻工行业急需专业。学校从筹建到开课,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1960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学校一贯勤俭办学的事迹并配发社论,号召全国高校要学习我校“埋头苦干、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这也是轻工行业、学校干部教师身上对延安精神的当代转化和接续传承,是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红色基因、精神根脉。

      “轻工不轻,民族良心。”

      在中国民族工业起步阶段、新中国工业体系初建阶段等短缺经济、战时经济、计划经济的时代,轻工业是朝阳事业,它投入少、见效快,对第一产业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行业得到扶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北京轻工业学院应时而生、应势而兴,培养了18万轻工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包括轻工业在内的社会生产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轻工产业、轻工教育科技创新要跟上、工艺革新要强化,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我们轻工行业提供了机遇,也为我们轻工教育提供了长期坚持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目前,学校正处于“十四五”起步、“复兴计划”、“三步走”发展战略坚实推进等三个未来发展要求相叠加的重要窗口期,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一定有坚实的科教强国之路!

      上一条:一定要完成好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下一条:我们的大学 我们的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