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结合今年“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这一主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以“弘扬工业文化 传播工业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为活动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展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围绕轻工发展历史,找寻西迁路上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足迹,回忆过去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记忆展品背后的故事,我馆发起了一见“轻”心征文比赛,以此希望广大青年同学通过自己笔下那不平凡的故事展现一辈又一辈科大人与轻工业间的不解之缘。
一见“轻”心征文比赛于2020年5月7日启动,至5月10日截稿,共收到全校师生有效稿件46篇并进入线上投票环节,快来为你pick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1陈静《立身天地为家国》
在刚入学参观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时,就被角落里的一个由五个人物组成并复原的场景所吸引。他们两人、三人聚在一起,表情十分平和。诶,他们的表情怎么和我以前看过那样有着激愤面貌的英雄人物不一样呢?这时,一位讲解员走过来,说起了背后的故事......
这个场景是方液仙筹办国货临时联合商场的场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了我东北三省,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席卷全国。在这之前方液仙与上海的黄炎培、胡厥文、蔡声白、蒉延芳等常聚会一堂,议论时局,探索振兴实业、救我中华的途径。“九·一八”事变后,方液仙与黄炎培、胡厥文、蔡声白、蒉延芳等随即便决定和日本对抗到底。随后他便联络了中华珐琅厂、三友实业社等9家上海较大的国货工厂,筹划联合举办“国货临时联合商场”。在1932年“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日时,国货临时联合商场开办了。方液仙特地选择这个日子作为国货商场的开幕日,意在唤醒民众勿忘国耻。在商场销售火爆之际,方液仙为向民众表明,国货商场并非只为赚钱,而是心在国家民族利益。之后经方液仙提议,9厂一致同意,把营业额总数的5%提出,由顾客投票决定,捐献于某项公益事业,如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创办伤兵医院、赈济难民等。
这次临时的国货商场的兴旺场景,使方液仙看到国货市场前途无量,便萌生了开设永久性国货商场的念头。随后,方液仙怀着弘扬国货的激情,又开始了奔走接洽......
听到这些后,我不由得再次看向那五位英雄一般的人物,我心里有了答案。他们“表情平和”,想必他们之前为国家、为弘扬国货做过的努力和贡献太多太多。如今,也只不过是和之前,以坚定心情做过的,其他的事情一样自然罢了。
在这个故事中,多次提到方液仙先生,他也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么,他又做过那些“开天辟地”般的事呢?
方液仙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熟革制革厂,并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销售三星牌牙粉等,与洋货相抗衡,被称为“国货大王”。20世纪初,日本的野猪牌蚊香独霸中国市场。他派得力助手到日本野猪牌蚊香厂充当苦力,偷偷学习技术,终于研制出三星牌蚊香,国产蚊香开始跻身市场。通过一场蚊香大战,将日本的野猪牌蚊香赶出中国市场。但,1940年,发生了令人悲愤的事!因方液仙严词拒绝担任汪伪政府实业部部长一职,被76号特务残忍杀害。这位“国货大王”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47岁!
方液仙先生,一生立心天地为家国。虽不是在前方战场杀敌抗战,但他在国家后方,联合各方力量,抵制洋货,弘扬国货。在他的努力下,不仅为弱小的民族工业厂商提供了销路,还推动了全国各地抵制洋货、振兴国货运动的发展。他的生命虽只存在了47年,但他的英勇无畏、为国奋斗的精神永存。在博物馆里,收揽的是众多珍奇,重要物件以及历史前进发展的见证;保存和传播的是珍奇身后的人类智慧、仁人志士内心的信仰与精神。
这便是“国货大王”方液仙,传播着立身天地为家国的伟大精神的方液仙。
2李莎莎《轻工业与科大人的不解之缘》
共和国第一所轻工院校陕西科技大学,其中一个最有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这个特色专业是属于轻工业这一方面的,轻工业是与重工业相对的,主要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如:食品、纺织、家具、造纸、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工业等。轻工业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按其所使用原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1.轻工业拥有悠久的历史
轻工业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又经过改造和计划管理体制初步成型时期、机构健全、完善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转轨变型”,向轻工强国迈进、轻工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轻工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并且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不仅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出口大国的地位。
2.科大人与轻工业发展,促进轻工业发展的杰出人物,优秀校友。
陕西科技大学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谭国民,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日本木柴学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胡琦寅,1983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现任芬兰FOREST&PAPERGROUP副总裁、高级咨询专家。1998年在陕西科技大学设立“胡氏家庭奖学金”。“胡氏家庭奖学金”奖励在制浆造纸专业刻苦学习的莘莘学子。陈鄂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师。陈元魁,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化工二系陶瓷专业,现任西安高压电瓷厂总经理。像他们这样的优秀校友还有很多很多,有些校友在自己功成名就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为母校争光,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
3.轻工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轻工博物馆,感受时代韵律,探寻展品故事......中国轻工博物馆位于陕西科技大学未央校区中心区域,依科大湖而建,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目前,馆藏文物和展品共2000余件套,重要文物展品100余件套。每年学校都会向外界购进物品,也会有校友捐赠的物品,博物馆的展品在未来必将越来越多。博物馆总共分为两个展区,一层是轻工发展历史主题展,以时间为轴的四大版块:文明摇篮,工艺传承;百年徘徊,中国制造;励志前行,中国质造;民族复兴,中国智造。二层是中国智慧专题展,分为四个展区:耐用消费品领域展区;快速消费品领域展区;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展区;轻工机械装备领域展区。
4.轻工业的闪光点
在日常生活中与轻工业有关的事物处处可见,涉及面广, 生活必不可少的包包,衣服,鞋子都会涉及皮革,与轻工业相关的行业也有许多,比如陶瓷,玻璃,皮革,造纸等等。轻工业真可谓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行业之一呀!
5.自己和轻工业的相识,学习回忆
我和轻工业的相识还要谈到我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那时候我第一次在网上搜索陕西科技大学时,就在陕西科技大学官网上,看见了陕西科技大学第一所轻工院校,这才第一次听说了轻工业这个词。到后来,来包括期待已久的,心仪的大学。在校园里和其他班级一起参加团日活动。我们一个大集体一起来到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博物馆参观,这时我才真正目睹了什么是轻工业。庞大的博物馆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这让我为之一惊叹。
科大人与轻工业有不解之谜,科大人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轻工业带给了科大人惊喜与梦想!
3潘敏《筚路褴褛,锻造轻工之梦》
金玉陶瓷,丝绸丹青,稻梁之谋,润人类文明,惠芸共众生,器物成生活之美,工匠意精益求精。利用自然献瑞,造化博物,铸就人类文化。一部轻工史,是自然和科技的互利共生;一部轻工史,是文明与民生的相谐相生。轻工制造行业是和重工业相比较而言,广义上包括服装、家具、家电、造纸等众多消费品,狭义上则主要包括了造纸、包装等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校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建校60年来,我校历经“三次艰苦创业、两次搬迁”的艰辛历程,一代一代的陕科大人,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西迁陕西干事创业的动人篇章,走出了一条以工学为主、轻工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的发展之路,为西部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献礼甲子校庆,我校建设成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轻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共分为两个展区,一层是轻工发展历史主题展,通过轻工科技进步史、轻工部门变迁史、民族工业发展史及轻工教育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层是中国智慧专题展。
她从58年走来,把荒芜变金黄,锻造一个甲子的轻工梦想;她曾筑梦北京,也曾越岭咸阳,在千年古都挺直西部的脊梁。她三次创业,用时间和效率创造不断地新生机;她被祖国需要,坚守轻工,创新轻工,发展轻工,辉煌轻工。
4张朔《阿科和小商之间的故事》
阿科和他的同桌小商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在高中年代一起上学,一起刷题,一起玩耍,并且他们相约要去同一所大学,6月25日,高考成绩宣布了,阿科考了540分,小商考了570分,他们注定要选择分开。
阿科想,如果我们不能去到同一所学校,那就去同一个城市吧,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啊,小商去了北京工商大学,阿科去了陕西科技大学。
在陕西科技大学的日子里,阿科努力学习,但是身边没有小商感觉空落落的,小商也和阿科有这同样的情况,整日也是很萎靡不振,开学后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阿科和他的同班同学来到了轻工业博物馆进行班级团建,在那里,阿科了解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从背景轻工业学院的发展图他看到了北京工商大学,阿科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我和小商的学校之前竟然是同一所学校,后来阿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小商,小商特地跑去老校区走了一圈,感叹到,命运还是让我们去了同一所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你是我50年前的校友,1958年6月,北京轻工业在京成立,是我国第一所以轻工业为特色的学校,后来北京轻工业学院响应“京校外迁”,在1970年迁入西北地区并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9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在北京原址重建,1999年与北京商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北京工商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也在2002年改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知道了这些后,阿科和小商都有了向前的动力,小商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四级考试也成功通过,期末考试无一挂科,并且以4.3的高绩点进入到下个学期的旅程;阿科也不赖,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和组织,并且经常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在院学生会也成为了部门负责人,上半学期也拿到了4.0绩点的成绩继续接下来的大学四年生活。
这是阿科与小商的故事,也是陕西科技大学与北京工商大学的故事......
5贺驿轩《“三创两迁”》
经历风雨,书写华章
1958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
1970年10月,学校搬迁到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扎根西部,甘于奉献
几代科大人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的风雨历程后,终于有了如今坐落于西安北部的陕西科技大学。我们不能想象这其中的艰难历程,在那个资源匮乏,国家急需发展的年代,北京轻工业学院放弃了拥有更多机会的首都北京,老一代陕科大人为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毅然决然的前往发展落后的西北地区,在我看来,“三创两迁”精神的根本就是——扎根西部,甘于奉献!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三次创业、两次搬迁,陕科大的发展历程上辉煌与坎坷并存,一次次从头开始并没有让这所高等学府垮掉,全校师生员工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克服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努力打破办学硬件条件不足等瓶颈问题,回顾陕科大整个建设发展历程,几代陕科大人总是以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使命和责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所以我觉得,“三创两迁”精神的表现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不忘根本、奋力前行
时光荏苒,陕西科技大学依然还走在发展的道路上,老陕科大人将陕科大的未来交给我们,我们要牢记学校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发展历程,因此,“三创两迁”精神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忘根本,奋力前行!
陕科大还在路上,我们也还在路上,但是在不久的未来,我自信,我们也必将为陕西科技大书写华章!
6曹鹤馨《源起·筑梦》
天工开物,肇始文明。
不同的文物在历史的剧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也许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也许只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默默地看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它们有的也许已经化为粉末,不再出现在我们眼前,有的也许还埋在泥土之中,有的已经在收藏家的柜阁中安家,有的则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诉说着曾经的一切。文物不会说话,而它们的故事依然有人倾听。
在五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当远古的人类打磨骨针时,他们是否会想到五万年后的今天,用金属制作的“绣花针”早已普遍用于人们的生活,它已成为随处可见的小物件。当甘肃大地湾遗址中彩陶被深埋地下时,它是否知道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会来到的博物馆的展柜中,向人们证明着轻工业远古的起源。当用青铜浇筑的“模范”出世之时,它们是否又会明白“模范”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由此战国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度量衡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然沿用此标准,使用时长120多年。然而它的寿命与使命远没有结束,如今,它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商鞅变法的产物与历史见证者,正默默的躺在展柜中,向我们讲述着那场伟大的变法,向我们展示着作为轻工业珍宝的自己。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在科技发达的如今,我们利用幻影成像,看到了景德镇七十二道制瓷工艺,可以更加切的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每当想到古时瓷器以“China”之名在丝绸之路上流通,仿佛穿越千年回到过去,听到驼铃悠悠,看到绵延的商队,难道不会觉得激动难以自持吗?
明清时期是堪称中国制瓷史上的“彩绘时代”。而每当看到展柜中的彩瓷,就如同看到破灭前的壮丽。它们炫耀着自己的美丽,它们也哭诉着自己的遭遇。15世纪末,当欧洲的航海家开始征服世界的时候,中国却向世界关闭了大门。当中国的大门被人用卑鄙而野蛮的手段破开时,它已无力保护自己的珍宝。
1840年的鸦片战争,国门洞开,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日益加剧,坚船利炮背后的被动的工业化社会变革激发了爱国仁人志士的救国热忱。
186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孔凤春香粉号建立。
1903年,我国第一家烟草公司北洋烟厂建立。
1912年,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
展柜中的香烟烟标上的银姑娘,看到如今崛起的轻工业,富强的国家,你是否笑颜如花?
孔凤春鹅蛋粉盒,你又是否知道创造你的人们的后辈,依然在杭州为了化妆品事业而努力。
励志前行,中国制造。中华牌101绘图铅笔向我们展示着属于国家银质奖的荣耀之光;友谊牌搪瓷盘向我们表明了上海搪瓷三厂的贡献;北京艺华乐器厂的小号吹响胜利的号角,它告诉我们,该厂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西洋乐器完全依赖进口了历史,掀开了中国西洋乐器的出口历史的第一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四大件也学会了什么是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宝鸡灯泡厂的灯泡仍然在为我们发光;我校的猪皮制革技术也要发扬爱国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换取大量的外汇。
轻工探索永无止境。轻工筑梦,人们总是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如今先进的轻工产品不只是摆在展柜中的展品,比如自动牙刷等,它们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也许在多年之后,它们也会变为只存在于博物馆中讲述历史的文物。
科技筑梦,如今先进的轻工业技术已发展到各方各面,在玻璃、纸基、陶瓷、化工、皮革、智能机械等方面,对日常生活、化学医药、科技探索、国防军工等方面都颇有贡献。想一想,炮弹纸是如何代替钢铁弹壳?国防战靴为什么能够在各类皮革制靴中脱颖而出?青蒿素的构成是怎样的?这些成就是梦想的实现,也是下一个梦想的开始。
源起远古,旅途跌宕,筑梦无边,勇往直前。
7王康波《铸就轻工辉煌,科大在路上》
弘扬科大精神,传播轻工文明。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她,就是我们的陕西科技大学。她以“至诚至博”为校训,以“三创两迁”为校园精神,激励着全体陕科大人自强不息,在铸就轻工辉煌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回顾历史,我们陕西科技大学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1970年,因“三线建设”需要,创办12年的北京轻工业学院从首都北京搬迁到咸阳,完成了第一次搬迁,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2006年,在国家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全校师生员工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克服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努力打破办学硬件条件不足等瓶颈问题,主体迁至西安新校区,进行了第二次搬迁,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回顾建设发展历程,几代陕科大人总是以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使命和责任。“三创两迁”,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将它作为我校的校园精神,有利于师生共同牢记学校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发展历程。
立足当前,陕科大已从最初的4个教学系发展为14个学院,形成了八大学科门类和完整的本、硕、博学历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以工学为主、轻工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重大奖项;我校在2017年的材料科学学科、2019年的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上连续六年进入全国高校前列,位列陕西省属高校首位;在2020年公布的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校入围TOP100,排名全国地方本科院校第72名,居陕西地方院校第二,在我校的科学部署下,加强了对竞赛项目的精准指导和精准培育力度,我们的队伍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等重大创新创业赛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老轻工”向“新轻工”的转型,学校牢固树立向“新轻工”转型的理念和意识,面向和深入轻工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和未来,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去努力实现从“老轻工”向“新轻工”的转型,去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大学转型。
放眼未来,新一代陕科大人要把“三创两迁”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之继续成为动员和鼓舞全校师生实现陕科大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学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要学习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我们要学习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老一代科大教职工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拼搏过,我们新一代师生更应当扎根脚下热土,依托轻工,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
铸就轻工辉煌,我们一直在路上。
8雷媛怿《我与轻工的故事》
2001年出生的我,没有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开国典礼,没有体验过改革时期的新突破,可就是在平淡中,我与轻工结缘,上了大学也是如此,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在如今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仍然保存历史的痕迹,存留轻工的记忆,无比宝贵。让我在博物馆中学习未曾感受的历史,感悟没能经历的过往,回忆我曾拥有过的,重温我曾喜欢过的······
有关我小时候的记忆,最多的就是自行车了,就像博物馆一楼展馆中的二八自行车一样,我的祖父一向对骑自行车出行情有独钟,在他的口中,自行车就像是他的朋友一样,不仅使得他的身体更加强健,而且让他心情更加舒畅,甚至直到现在,已经年过花甲的祖父仍然以自行车作为他出行的主要工具,那时候小小一只的我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祖父带着我,仅仅只依靠着一辆自行车,就让我看遍了宝鸡这所城市的各色风景,在那样的自行车上,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承载在了我对于所有美好事情的记忆。他说,现在的交通工具都太快了,只有骑着自行车,才能感受到这一路上的美好,才能走的更长远。这是我对自行车的记忆。
在上小学的时候,中午放学,我总是站在路口,等着父亲下班后骑车把我接回家,我在目光中看见父亲远远靠近,总是高兴地手舞足蹈,以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让他好在人群中发现我,我与他一起回家时,跟他讲着我在学校发生的事,总是能把父亲逗得开怀大笑,后来,他跟我说,那时候放学接我,他总是一眼就能看见我,但他就喜欢看我发现他之后拼命吸引他注意的样子,在我跟他讲故事的那一刻,好像他所有的劳累辛苦都不见了。这是我对自行车的记忆
上了初中之后,祖父用自行车接送我上学和放学,当时年少不经事的我,总是试图找各种借口去和同学一起乘公交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能在放学的第一时间回到家,不用去跟熙熙攘攘的人群去挤公交,坐在祖父自行车后座上的我背着课文吹着风。这是我对自行车的记忆。
我总是记得,小区的车棚里摆放的二八自行车,它的个头比当时的我都大,而在轻工博物馆摆放的那辆二八自行车,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近距离观察它,承载了我童年的它,拥有着我欢声笑语的它,伴着我默默背书声的它,我对他总是抱有敬畏和向往。
这就是我和轻工的缘分,当然也不止只有这些,我的家人都是纺织工人,我的父亲也曾在咸阳求学纺织专业......
这是我与自行车的缘分,这是我与纺织的缘分,这是我与陕科大的缘分,这是我与轻工的缘分......
我与轻工的故事,还在继续......
9李霜茹《轻工博物馆的记忆》
“你都上大学了呀,学的什么专业呀?”
“轻化工程。”
“那是干嘛的呀,都没听过,将来有用吗?”
这是每次回家必不可少的对话,各路亲戚的问话也总离不了这几句。
你听过一个专业叫“轻化工程”吗?你知道那是干嘛的吗?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没听过,不知道。在开始我的大学生活之前,我的答案也是这般,我没有听过这个专业,也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但即使如此我还是选择了轻化工程专业,而我与轻工也从这时相识。
军训期间参观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也许是当时刚入校的新奇;也许是军训一周的疲惫;也或许是因为博物馆的名字中含有“轻工业”三个字与我的专业有一定的相似,我对这次的参观格外感兴趣,也对轻工有了初步的了解。
加入博物学社后我们的所有工作都与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关,熟悉展品、熟悉轻工、熟悉历史。针对展品搜集各种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围绕展品策划活动,学习之余大部分的时间沉浸在轻工的世界里,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而我也在大一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我的专业。
初入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是一大盲区:选择什么主题?如何开展工作?论文怎么写?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有轻工博物馆和博物学社的存在迎刃而解。选题不会?咱们组织有学长带你们;需要的资料怎么办?咱们博物馆有;资金有问题?博物馆给你们出钱,这是为博物馆做宣传的好事。寒冷的冬天因为轻工博物馆和各位学长学姐的存在有了几分暖意。
轻工博物馆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经精彩、温暖,也教会我成长。
面对大学里来自四面八方优秀的、拥有各种特长的同学,我感到了自卑,但是在舍友和学长的鼓励下,我毅然决定参加了博物学社的面试,让我意外的是,我竟然通过了这次的面试,这无疑是给了我自信。轻工让我相信:即使自己平平无奇,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大二刚开学,面对新来的学弟学妹们,我们每个人都担起了重任:为大一的学弟学妹们进行讲解工作,第一次讲解的我都局促不安,但是因为学长学姐的鼓励我成功完成了这次任务。虽然只是一次任务,但这次的讲解与我而言是一大成长,不再躲避众人的目光,我也可以站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
轻工博物馆教会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的工作,每一次的活动对我来说都是成长,我也经常因加入轻工业博物馆这个大家庭而自豪。
经过近两年的生活,我也对轻工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对我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面对以前各路亲戚的问话,我也能自豪的回一句“轻化工程可有用了,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呢!”
10包敬陆《中国娃,新疆娃!》
我是一个中国娃,我为我的祖国骄傲,传统深厚的文化圈有一个独立的中国,在这科技与文化同时发展的时代,还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并且我国不断努力将其变成现实,所以,我作为一个中国娃,我为我的国家自豪。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看到人民日报【夜读】中有一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这文章的开头写道“写封信写给年轻的你——最近听说了你未来打拼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读完这个开头貌似我有一点难受,鼻子有一点酸,或许我们都在同一个困境,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还有偌大的压力,而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个让人竖起大拇指的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先锋路。今天的我心在新疆,身在西安,在这里我很满足,我跟感谢国家给我这么一个上大学的机会,感谢我爸妈能那么辛苦的供我上学,而我一边自豪一边琢磨这标题,我生在了今天的中国,我生在了好时代,好背景。我也很庆幸我是一个新疆娃,在这多民族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也许现在的我没什么作为,但是我们依然努力,依然用自己的奋斗见证着伟大祖国走上伟大复兴路。我们要咬紧牙关负重前行,因为我是中国娃也是新疆娃!
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我不禁又一次感慨“我们这个年代,真好!我们的祖国,真棒!”所以未来是美好的,时代一直跟着我们年轻的脚步在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努力去实现,我们要有担当,有本事,有责任,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或许数千年后,载入史册的只是“己亥年,庚子春,大疫,万人染病,众惶恐,举国防疫,数月方休”寥寥数语,但我们应该传承这股同心合力的精气神,作为一名普通的返乡大学生,我们见证了社区工作的辛苦与繁琐,更见证了社区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不管线上线下,每天超负荷运转,默默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不易。这些都来源于社区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统计摸排、不辞辛劳地默默付出、撇下家人的无私奉献……疫情就是命令,消除每一个隐患,去堵住每一个漏洞,去发现每一个疑点,才筑起了一道道阻断大面积疫情的防护网。为了尽快确认是否有人漏报、瞒报、谎报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再次确认辖区群众是否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排查信息,避免疫情出现恶意扩散,我们和公安干警一起,深夜比对,一户一户,核查信息。
冬日深夜的街头,寒冷又孤单,社区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我们从全国各地回来组织起来的90后的志愿者,大家和警务室的民警结伴,走在入户摸排路上......
当我从楼道里走出来,寒意伴着睡意,听着居民些许埋怨,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转念一想,大部分居民还是热情的,体谅的,配合的。一面说着自己的情况,一面由衷地说:你们太辛苦了。甚至,还有几户大妈硬要塞给我们水果。
我想为人民服务,就得有服务的样子,我要对得起百姓的信任还有自己的心。“代购员”、“跑腿员”,你看我像谁,扮演什么角色我都会。送菜、倒垃圾、缴电费......只要能为群众提供便利,我们就觉得挺高兴。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我们传达了来自村委和社区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心手相牵,疫情终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请不要将我们的劝诫当做唠叨,那是爱的叮嘱!恐惧让人无心点缀灵魂,灾难面前能折射出一个人最真实的精神面貌。反观国人仍然有少数在灾难面前各自而安,一些人发国难财,物资匮乏时缺一哄而上,高抬物价,售卖劣质口罩,将酒精中兑水曾利…真是让人难以启齿。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而我想,这场疫情在涌现了一大批临危不惧的英雄的同时,也揭露了贪财好利人的丑陋面纱。这是场灾难,更是我们反省自身的机会,随意捕杀饮食野生动物使非典“重现”,这是重蹈覆辙还是天命使然,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个观念应该牢记于心。凌晨的街道,真的很冷,但寒冷一定会过去,等到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们再一起快乐地逛夜市、赏夜景。
共同的砥砺奋进,不仅仅是国的梦,也是青年的梦。不忘初心,以赤子之心汇入时代洪流;牢记使命,以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之路。新时代,我们征帆万里,新时代,我们春潮不息!
11胡必朝《我们的三创两迁》
4月22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仔细端详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在我看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可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特点和意义的思想,是中国不断向前走的动力与指导方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学习,掌握新思想,坚持,理解,把握新思想的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担当意识与责任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正确认识思想,主义。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塑造爱国责任感。同时我们都应该为国奋斗。平日里要多去了解一些爱国精神,例如:红海精神,工匠精神,西迁精神等等。每一个思想,每一个精神都有值得我们学习,推崇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党,国家宝贵的财富。
而继承老一辈人的“西迁精神”,热爱祖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不断进取,增强提高自己,脚踏实地,走向未来。“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就结合此次疫情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及人民响应号召的能力,我们也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些精神其中的共同特点是爱祖国,爱党,爱人民;还有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论在任何的岗位上都需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毕竟为国奋斗就是最好的爱国告白。
对比于“西迁精神”,“三创两迁”精神是根植于我们陕西科技大学独特的办学实践。陕西科技大学近60年的建设发展,可以用“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来概括。除了“一次划转”与全国很多高校有相似性外,“三次创业、两次搬迁”(简称“三创两迁”)的曲折办学历程是我校独有的历史脉络。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全体陕科大人牢记学校中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的发展历程,夯实不忘根本、坚守使命、奋力前行的思想基础。“三创两迁”精神凝结着一代代陕科大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我们不能忘记一代代陕科大人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舍家弃业从首都西迁咸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为谋求学校事业发展,敢于打破条件束缚再出发的默默付出。学校发展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凝结着成千上万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全体陕科大人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三创两迁”精神更是支撑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找准了精神支点,我们前进的步伐将更加自信和坚定。这份自信与坚定,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精神所包涵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些是流淌在每一个陕科大人血液中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必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必将激发实现我们创造未来美好世界的内生动力。
12陈佳妮《一见“轻”心》
与你深刻相识,是在军训结束后,学校安排的活动里呐。好似是大三大四的学姐学长们,给我们班级介绍的轻工博物馆和校史馆,让我认识“轻工业”。那时候,还是大一小萌新的一员,感觉好新颖奇妙,嗯,自己好像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在那一天,对陕科大的发展历史、一些专业有了朦胧的认识,在学姐的帮助下,加入了博物学社的大家庭迎新群,通过QQ群,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友好与热情,很不幸运错过了第一次加入的机会,没有直接了解你的渠道,不过、还好宿舍里有三个娃加入了你的大家庭,通过跟她们的交流,让我了解了她们的工作。
在经历大一一年,做了一些与博物馆相关的志愿活动,参与博物馆的日常的工作时,了解到咱们陕科大的轻工业相关的一些信息、认识到许许多多的娃,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但让我深刻体会轻工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巨大作业,在未来的研究中,轻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若是说大一是我与你相识,那大二应该是相知。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愈来愈感觉轻工业对咱们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年里,加入博物馆外联部、与成员一起负责博物馆日常志愿工作。作为食品学子,我们食品也是轻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食品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和能量、可帮助调节人体的机能,另外,食品带我们也领略到文化、美味等,在未来的生活里,我得好好学习食品在你的这一大领域内的知识、运用!
13袁梦《这几年,我和轻工业博物馆的事儿》
不可避免,轻工业博物馆的味道总令我想起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题记
相识
我们的初遇是源于百度,大一新生易班答题,有一道题目是“陕西科技大学的博物馆名称是什么?”在百度搜索后窥得你的真容——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当时没有想多少就点击了正确答案,也未料想我的大学时光竟会与你紧密相连。
一转眼就迎来了开学,懵懵懂懂的参加完军训,身边的人都已经加入了心仪的组织忙碌起来,而我依旧只想佛系地过完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遇见你之前佛系的态度一扫而空,在新生入学参观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你,想成为你的讲述者。
向身边的同学取经,准备面试。因为太过在乎,所以过于紧张。面试时的学姐问的问题已经记不起多少,记得的只有略微颤抖的声音和紧张到出汗的双手。
相知
面试成功,终于拿到了稿子。十页近八千字,展示的只是你的一角。从盘古开天的原始社会到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人工智能时代,旧石器时代的骨针到皇家御用的孔凤春香粉再到智能化的家具产品,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讲解稿上的展品,更多看到的是角落里不引人注目的那些轻工业的见证物。它也许是序厅浮雕上的一个图案——人面鱼纹盆上的巫师衔鱼作法的纹饰,可能是中央互动区显示屏上的所有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编钟、木漆盘、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也可能还会是在某个转角你未曾见过的一套需要仔细端详才能看到有暗纹的茶具、一份珍贵的毕业证书、一块至今还不失时尚感的蝴蝶牌手表、一堆童年记忆中的弹珠、一段现在看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的轻工广告。
当走进你,才发现你不仅只有讲解稿上的那些代表展品,还有一些需要慢慢了解,慢慢端详,沉下心来才能发现的宝藏。
相熟
这两年,向别人正式介绍你六七十次,有活泼可爱的小孩,也有严肃认真的老师们,不同的人我会挑选不同的展品、以不同的风格去讲解。在一次一次的磨合中,我们配合的越来越有默契。从磕磕绊绊的全部背诵讲解稿到根据参观时长详略得当地讲解;从衔接语只有尴尬的“然后”到各种不重样的让人舒适的语言;从刚开始倒着走的小心翼翼到现在闭着眼睛都能走完全程。
不仅是与你的相熟,更多的是和这里的人相熟,平易近人的老师们、认真负责的保安叔叔、和蔼可亲的保洁阿姨、一起讲解的讲解员们、学长学姐们、各部门的朋友们,我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生活上相互关心。校史馆和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时的无缝衔接,拍摄的同学和讲解员之间的定点拍摄,讲解前学长学姐的“记得吃饭,别着急”的细心叮嘱;生日时收到的刷屏祝福。我想那一刻,无论是你、我还是他,心里肯定都是满满的感动。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会带着从你和这些人给我的爱和感动继续走下去。
14郭毓筱《西寻,探科大》
科大一路走来
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轻工业高校——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随后,大连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等依次建成,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1958年的北京轻院,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的轻工教育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1970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学校进行第二次创业,西迁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98年,学校由部委院校划转为中省共建院校。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4年,西安新校区破土动工,标志着第三次创业的开始。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至西安。
六十年科大
六十年风风雨雨,六十度锦绣华章,几代陕科大人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和一次划转的艰难历程,才有了如今坐落在西安的这所高校。
2020年,是科大西迁的50周年纪念日,作为在2018年——科大60周年校庆进入学校、又经历了西迁50周年的见证者,我们,被科大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我们该感谢,感谢18岁的自己与你相遇,感谢你给予我们的18岁又一个不同的意义。
西寻,探科大
2019年2月12日,我来到了西北轻工业学院旧址,想要从老轻院这里追怀历史。
往日的生机变成了一个个破裂的台阶,变成了一幢幢老旧的建筑,就这么不加掩饰的呈现给我们。虽略显陈旧,却独具一番韵味。树木大多参天,冬日里那抹沁人心脾的清新最让人感到舒适。
太阳下,老轻院还在闪着光芒,生活区的长椅上有几位聊着天晒着太阳的老人,我想,他们该有很多话想对老轻院讲,想对科大讲。
甘于奉献,扎根西部
曾有这么一群人,从北京一路颠簸来到了荒芜的西北,邱爷爷就是其中的一员。邱爷爷回忆起往事,说:“那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教育,学校决定西迁。学生就好说了,提着一个旅行箱直接搬,困难的还是职工、教师们,拖家带口的。我记得当时还剩不到半个月就春节了,可我们已经接到了任务,刻不容缓,没顾上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就赶来了咸阳。那时候以为大西北会很冷,买了一件到脚踝的皮袄。”爷爷拿着拐杖比划着,笑了笑:“结果啊,压根没穿过!这里比北京还暖和点儿呢!”他顿了顿,“当然啦,落差还是有的。从首都到这样贫困的地方,生活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个时候的这儿啊,买不到什么海鲜,甚至连豆腐都要到隔几条街的店才能买到呢。我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吃不惯这里的酱油,做饭还得用从北京带来的酱油膏。”
是呀,大西北当时的条件远远不如北京。但是仍有一批像邱爷爷这样的人,他们甘愿放弃自己在北京的好条件,不畏艰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西北并在这里扎根,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创专业,搞建设
盖爷爷是陕西科技大学钟表机械专业、成型专业两门学科的创办人之一。当时盖爷爷毕业后,并没有来到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而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从上海研究所搬到了陕西终南山下为国家科研事业努力奋斗。之后中苏关系缓和了,情况才有好转。盖爷爷就从山沟里的终南研究所来到了咸阳校区西北轻工学院。因为这里需要他,他便义无反顾。说起钟表系,他略显痛心:“钟表系只招收了四五年学生,当时电子手表在逐步统领市场,机械钟表的发展前景不比从前,我们才决定不再招收学生。”他指指腕上的机械表,眼中满是惋惜。
提到机械表,我不禁想起1958年上海手表厂成立,正式生产中国首批细马机械手表,改写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这是对那些嘲笑中国的人多么好的反击啊!多么扬眉吐气!可科技发展之快,仅过二十余年,机械表往日的生机便暗淡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设艺学院的校友张建民凭着设计的三款机械手表获得了德国的红点奖,为机械手表增添了不可忽视的活力。
爷爷拍了拍我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都不是什么英雄,都是些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了。爷爷这里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罢了。看着你,仿佛看到了年轻的我。孩子,尽管去拼,拼尽全身力气过好生活。使年老时有回忆可追怀,就好。”爷爷的说话声音小了一些,“我是科大的一部分,科大是我的一生啊。”声音虽小,却足够震撼当场所有人的心,大家默契的都没有讲话。我陪着爷爷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看着人来人往,静心地体会着夕阳下老轻院的安静。
挥别轻院,你好科大
为建设学校,他们放弃了在北京的条件,甘愿奉献青春,扎根于此——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奉献、不求回报。这样的精神,触动着在场一颗颗跳动的心。三创两迁,这四个字轻易地脱口而出,但是在这成果的背后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听了老轻院里的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
科大的从前我们不曾参与,与老科大人交谈才知道了些零散的往事。而科大的现在由我们秉承着世代科大人的精神挥笔书写,故事里有你,有我。陕科大,你好!我们,未来可期!
15杨晟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强大》
初遇你时,我18岁,你60岁。这两年来,你像朋友一样,陪我成长。
记得初识时,是在校史馆。我兴致勃勃地跟你讲我经历了小升初、中考、高考,终于解放了!你说你也有你的故事。你说:“你在1958年6月26日出生在北京,拥有着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的称号出生,大家给你起名为北京轻工业学院。到了1970年10月,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你搬家了。搬到了陕西咸阳,又有了新的名字到西北轻工业学院。过了不久,家里的情况慢慢变好,都想让你回到北京老家。这时候,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说你想建设大西北,拒绝了大家的请求!2002年被改名成了陕西科技大学。又过了四年,你定居到了古城陕西西安。成为了坐落在大西北的一颗轻工明星。”你说你的这又60年的经历,大家称之为三创两迁。尽管,这六十年是艰辛的、磨难的,但也是值得去回味的、值得每个科大人去学习的,所以当你每次初见科大学子、总是娓娓道来。
你已经陪我走过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一直在我耳边教导我。大一的时候懵懵懂懂,以为大学就是放松。你说:“你别忘了,我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才知道大学,不仅仅是放松,更是充实自我的最佳时期。慢慢地到了大二,来自外界对我们能动专业的女的生各种声音,让我烦躁不已。你说:“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要有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大机电人!”。我慢慢的接触到了专利,向前辈们去学习,去尝试去探索。虽然现在依旧很烂,但是我相信在你的教导下,我会慢慢进步的。当我躺在宿舍刷抖音的时候去虚度时光,你说:“你可以去做志愿,要有科大人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我去接触了校使馆的讲解员工作,我想让大家能够听到我口中的三创两迁精神、诉说你的故事。
虽然现在的我对三创两迁精神认知很浅薄,但我相信在我的成长中慢慢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大学还是我的余生,终将伴随在我耳边,时刻伴随在每一个科大人耳边。
现在,我20岁,你62岁。我想无论你多少岁,你我和每个科大人都一直在发扬科大精神的路上,终会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