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 育> 爱国教育活动> 正文>
教 育

    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八)——丰足火柴厂

    2021年07月31日 20:46  点击:[]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7月31日,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博物学社暑假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延安宝塔区,探访革命遗迹——丰足火柴厂。

    在河庄坪镇石疙瘩村询问路边的老人,我们了解到沿着高速公路路边的围栏里有一块陕甘宁边区丰足火柴厂旧址的石碑,石碑崭新,由2020年6月1日文物局设于此处,抚摸着石碑的纹路,流淌着的红色血脉仿佛又在眼前重现。

    1944年3月,火柴厂在狄青牢(今属延安市桥儿沟乡)正式成立,并定名为陕甘宁边区火柴厂,因其生产“丰足火柴”,也被称为“丰足火柴厂”,厂长杜子秀,副厂长尹希圣。1945年初,火柴厂迁至石疙瘩。1947年3月奉命撤离,随军转战。1948年5月该厂迁回延安。旧址现存俩孔窑洞。

    在战争年代,生产经营者常常利用火柴上的印刷图案——火花这一小小的阵地,宣传发展生产,抗日救国,激励广大军民奋勇向前,英勇杀敌。丰足牌火花是我国解放区的第一枚火花。

    从1935年起,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和晋西北行政公署合办火柴厂,该厂的火柴质量不逊于外省外地的“洋火”,但其包装的纸盒十分粗糙,盒面上仅印有“自来火”三个字。

    1937年春节期间,毛泽东接见时任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时指出:解放区的火柴,不能老是称“自来火”,更不能称“洋火”,应该有自己的商标。邓发心领神会,请“鲁艺”的几位美工设计商标图案。尽管大家很投入,但是几种草稿出来,送审时都难尽如人意。

    周副主席审稿时认为:火柴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用品,不宜过于政治化。最好能与当前大生产运动结合起来,用最朴实的图文,激励广大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还要让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这一提示,给大家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于是,众位美工几番讨论研究,最终的火花出现了:它的正面用了线条单纯的两根麦穗,相接相对,叶茂果硕,象征“丰衣足食”。背后的麦穗,以叶代浪,根植红星,寓意“生产高潮”。另外,按照周恩来建议,在“丰足”二字上着力艺术化,将“丰”的上半截拟成农田,“足”的一半,近乎鎯锤,突出了“工农”是大生产的主力军。他们还采纳了任弼时和董必武的看法,在正面图案的四角,加上标志质量的“广告语”:顶上火柴。

    1946年10月20日,在党的指示和要求下,延安丰足火柴厂诞生了全国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工厂团支部,定名为“青年先锋队”,为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丰足火柴厂的工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无不凸显了延安精神的伟大。重温革命年代火热的激情,心潮澎湃,激励着我们戒骄戒躁,砥砺前行。


    上一条:暑假实践|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九)--中央印刷厂 下一条:暑假实践|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七)——八路军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