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7月28、29日两天,实践团驱车前往延安安塞区参观建华民俗博物馆及安塞文化艺术馆,感受安塞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壹:建华民俗博物馆
7月28日,实践团来到建华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领略陕北的独特的民俗文化。
建华民俗博物馆是由一个叫周建华的人历经几十年的艰辛,一件件,一个个从陕北大山深处收集而来。其中包括书画作品、生活用品、农业用品、军工用品等。
馆藏珍贵物品达一万多件,再现陕北艰苦岁月生活场景,表现丰富的民间艺术。近代民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代大量的民间生活用品,用具,衣、食、住、行无所不及。
馆内建了蕴含着陕北民俗穴居的历史遗风的土窑洞、厦子窑、石片窑、砖窑、石窑和延安窑洞等及典型的陕北农家院落。窑洞内外陈设齐全,摆放真实物品。有被国家、地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安剪纸、安塞农民画、延长布堆画、洛川毛麻绣、吴起糜粘画、富县熏画、黄陵和洛川面花、延长石雕等,有农村妇女手工制做的布老虎、布鞋、鞋垫、枕头顶等布艺品。
实践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加深了成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贰:安塞文化艺术馆
7月29日,陕西科技大学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团来到了安塞文化艺术馆,感受瑰丽的遗产文创和悠久的人文精神。
安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属中华九州之一的雍州。在革命时期成立安塞苏维埃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延安市安塞区”。
安塞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先后被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拥有“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在安塞文化艺术馆,设有民间剪纸艺术、民间绘画、安塞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和非遗保护等多个展区。
毛泽东主席在陕北期间,先后五次来到安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这块厚土上工作生活了数十个日日夜夜。1947年4月13日,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区王家湾,在这里居住了58天。在王家湾居住期间,毛主席指挥了青化砭、蟠龙战役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等,先后写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等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下,安塞的人文洋溢着纯朴与正义。人民群众不仅延续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还发扬着乐观主义的创作精神。在安塞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民间艺术家和独树一帜的文艺作品。安塞腰鼓和安塞剪纸,源于民间文化,扬于革命事业,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次登上国家级以及国际演出舞台。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
安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给实践团的每位成员赠送了安塞腰鼓留作纪念。为了亲身体验安塞文明,同时感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兰曦对实践团的关心与帮助,同学们于当天黄昏时刻来到腰鼓山,载歌载舞。正如著名作家刘成章对安塞腰鼓表演的描述,就是“每一个舞姿都充满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著名作家高建群说过:“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陕北高原交汇和沉淀,形成一个博大而又深厚的积水洼。在这块高原上,大约以安塞这块地面上的文化积淀最为庞杂和最为深厚。”
实践团成员何其幸运,可以看到陕北深厚博大而丰富斑斓的地域文化,还有悠久而深厚的民间艺术。这些文化,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间艺术被认为是真正积淀着民族、民间审美意识的创造艺术载体,是一种最为本原的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精神是民族的魂,是人民发展的根。我们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也要牢记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延安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人文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