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实践团继续推进线上资料搜集工作,查阅电子文献,纸质书籍,视频图片,追寻陕甘宁边区玻璃业发展的轻工记忆——玻璃厂。
1943年初,为了扩大玻璃生产,并解决炼铁用耐火材料的需求,边区军工局所属桥儿沟陶瓷厂更为玻璃陶瓷厂,林华任该厂工程师。1年内,他与该厂同仁制成了生产硫酸、盐酸、硝酸、浓缩硫酸和无烟火药用的成套陶瓷设备,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林华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并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林华,是边区有创造性又能与群众结合的杰出的工程师之一。他曾是一位油类工业的专家,1940年底刚来边区自然科学院工作时,上级即给以制造玻璃的任务。当时林华同志对边区情况较为生疏,加以自身过去对玻璃制造不曾有过深入的研究,且缺乏参考书籍,因此感到困难极大。林华在接受了任务之后,便立刻着手于原料的搜求。在足足五个月期间,他每时每刻都在打听询问玻璃原料的产地,有时听别人谈起来某地有类似的石块或泥土,林华同志便不远万里,连日赶去。经过了无数次的追寻和挫败,最终终于找齐了制造玻璃的几种重要原料。
但当原料问题解决之后,接着又发生了坩埚与烧制机器的问题。坩埚是一种经常消耗的用具,恰好当时科学院还有几个现成品,才算暂时得到解决。但烧玻璃的炉子,它的要求是耐热高达一千度以上,同时受热还要均匀。在当时,制作这样高要求的炉子是十分困难的,林华同志便首先向群众学习,吸收老百姓原有的瓷窑经验,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在1941年11月试验成功。种种困难被一一克服,边区的第一个玻璃工厂,终于在1943年诞生。
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大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也是可用于指导人生道路的价值工具,是干事创业的应有境界。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当好延安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人,要求我们必须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的忘我精神、昂扬斗志、科学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