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宏
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陕西科技大学校史馆馆长王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理念已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博物馆事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她像雨后春笋,正在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发挥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功能。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座承载着陕科大人和轻工业人乃至各界人士情感与智慧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正在向你姗姗走来。
一、筹建背景
今年,适逢学校甲子校庆。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之职能,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陕西科技大学正在建设一座面向全中国、面向全行业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去年八、九月间,一个重大的设想-----创建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在不断地酝酿成熟。与此同时,学校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奔赴各地开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去年11月,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一行莅临我校进行调研,赵荣指出,陕西科技大学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寻找与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强轻工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应用,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好,让更多的学校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省文物局的指导大大增强了学校办好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的信心。
之后,校党委书记姚书志、校长马建中多次走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拜会张崇和会长等领导,就创建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寻求支持。12月 日学校收到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支持陕西科技大学筹建轻工博物馆的复函。12月11日,校党委会做出了成立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和陕西科技大学校史展览馆的决定,并确定了主要负责人和建设经费等重大问题。
筹建伊始,校长马建中就博物馆目标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要努力打造成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辅助基地、高校汇集校友行业社会力量的平台、展示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名片和彰显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窗口。
二、博物馆(校史馆)概况
学校下大决心,一次性投资近2000万元,将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而且位于陕西科技大学未央校区中心区域,依科大湖而建的第二教学楼改作中国轻工博物馆和扩建的校史展览馆,这一举措在校内外立即引起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
中国轻工博物馆以保护和弘扬优秀的轻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为宗旨,以反映中国轻工业发展史为主线,以科学技术进步史、轻工教育发展史、民族轻工企业发展史和轻工机构发展史为辅线,着重展现中国轻工行业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以及轻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博物馆共分为两个展区,一层是轻工发展历史主题展,以时间轴为序的四大版块:文明摇篮,工艺传承;百年徘徊,中国制造;励志前行,中国质造;民族复兴,中国智造。二层是中国智慧专题展,分为四个展区:耐用消费品领域展区(陶瓷工业、皮革工业和玻璃工业等);快速消费品领域展区(日化工业、造纸工业和食品工业等);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展区(眼镜工业、玩具工业和其他);轻工机械装备领域展区(轻工机械工业、衡器工业和缝纫机械等)。
轻工博物馆按照具有标志性、综合性、现代化的国家三级博物馆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秉持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解读轻工核心技术演变和把控大国智造未来发展的理念,力争办成陕西省高校一流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轻工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
几个月来,我们通过接受社会、单位和个人捐赠、征集和合作共建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目前,馆藏文物和展品共计2000余件套,重要文物展品200余件套。其中以耐用消费品领域的展品居多(一千余件),包括陶瓷、皮革制品、纺织、搪瓷、家具、五金制品、家用电器、电池、照明电器、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另外还收集了百余件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展品,有造纸、日化用品、洗涤用品、日用杂品等行业。关于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和轻工机械装备领域的展品我们也有收集,比如一些文房四宝和几台象征时代发展的缝纫机。
三、紧张艰苦的工作
学校决定成立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时,距离校庆仅有半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工程,有人赞叹,也有人担心。常规而言,建设一座像样子的博物馆,一般要花费好几年时间。由此可见建设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的难度和紧张程度。
机构成立时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我们从落实人员开始,着手落实办公条件、寻找仓库,着手学习博物馆知识,建立规章制度,着手接受和捐赠文物展品,撰写脚本、参与招标……专职人员仅有两位。在校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落实了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一位是刚刚退休的院长教授、一位是刚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专家教授。
为了学习博物馆和校史馆的展陈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筹建组先后参观了清华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等大学的博物馆和校史馆,专程去了彬县老虎沟。我们专程去咸阳校区拜访了我校原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甘健知教授。甘老师深情而详细地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我校题写校名(西北轻工业学院)的一些背景情况和我校图书馆(咸阳校区)外墙大型壁画“文明的飞越”(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袁运甫设计)的创作背景和有关情况,并将其草拟的有关背景资料送交了我馆。随后,我们还专门去学校老金工厂车间,查看并挑选出几件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型机器和造纸机械,以进一步优化轻工业博物馆的室内外展陈。
新校史馆招标开工虽然稍早,春节前工程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新馆较过去扩大了一倍,整体展陈方案为全新设计,新校史馆分“序厅、历史回眸和今日陕科大”三部分。因而,校史馆的展陈内容成了核心问题。
按照早已确定的展陈大纲,12月中旬,我们及时组织召开全校工作部署会。校史资料的整理的确是一件十分艰苦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情。根据宣传部、档案馆及老校史馆等资料,在张淳等同志认真筛选、编辑,馆内同志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又分别与相关牵头部门多次进行沟通,并通过召开宣传部、校庆办、发展规划处、学科办、学工部、机关党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会议的形式进行审核(历史回眸和今日陕科大两部分讨论会各用了一整天),修改后向领导汇报再修改,直到校长办公会审定,已到了5月初。
在做好展墙布展的同时,校史馆也非常重视实物的展出。除了复制咸阳校区的图书馆大型壁画《文明的飞越》和中心楼前雕塑《生机》,还复制了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校门牌,使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非常清晰。还有,我们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金工厂自主研发的小型实验造纸机展出,使学校建校初期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实验用小型造纸机场景丰富生动了许多。再者,一批早期的小型教学仪器和教学科研实物也为展览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我们以三创两迁为脉络来整理资料,挖掘思想内涵,讲好科大故事,反映学校艰苦创业的辉煌历史和现实成就。我们反映了学校更名、成功申博、以及主体东移与第三次创业等内容。尤其在新校区建设方面,除了反映新校区基本建设外,还从新校区建设时期筹措资金、实施效益工程、积极化解银行债务等角度反映了学校第三次创业的艰难历程。同时,我们在今日陕科大部分,充分反映了学校近十多年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集中把学校的大学精神、校训、三实作风、校徽、校歌等内容加以整理,还重点反映了我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工作,展示了《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凝练大学精神工作的报道等。
学校六十年发展的确不易,充满艰辛和挑战。校史整理工作中,我们几位工作人员常常为之感动和受到鼓励。新校史馆比老馆大了一倍多,工作中,我们力争让展陈思路更加清晰一些,让史料挖掘更加深入一些,让展陈内容更加丰富一些,让展出实物更加生动一些。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的建设更是浩繁复杂。12月22日,学校通过校园网发布了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展品征集公告,向全社会正式公布了陕西科技大学要创建一座面向全国、面向全行业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的决定,这对我校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紧张的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刚刚结束,寒假春节将至。同志们加班加点,又赶在春节前完成了工程发标。假期,大家几乎没有歇着、在整理校史资料的同时,轻工博物馆文物展品捐赠办法、文物展品征集办法、轻工博物馆校史馆年度工作要点也相继定稿。同时,为了加强宣传交流,记录工作,我们也开通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网站。
喜庆的春节还没有过去,3月6日,博物馆的工程招标开标了。之后,博物馆的建设全面铺开,此时,博物馆的展品征集成了重中之重。由于在展品方面学校没有多少积累,加之轻工业门类又多,为了征集到有价值的展品,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有时为了一件展品,常常要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多位专家,可以说是东奔西走、几经周折。3月中旬,我们专程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期与轻工行业各专业协会建立广泛的联系;随后,中轻联办公室印发了展品征集公告并在中轻联官网上转发了轻工业博物馆展品征集公告,并提供了反映轻工部门变迁的重要史料和实物。
去年底,国家公布了100个工业遗存(第一批),轻工业就有18个,我们千方百计,努力收集到能够反映轻工业遗存的18件套展品,为博物馆增色不少。同时,我们积极争取,收集反映轻工业和人民生活变迁的大量物件,这里不乏有很多珍贵的轻工行业“第一个”。比如“总理表”、“新中国第一批试制的船钟”……
为寻求合作支持,博物馆同志多次主动与陕西省文物部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艺术区喻德江陶瓷馆和社会各界进行联系。
3月22日,陕历博征集科科长呼啸,研究员师小群一行四人来我校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指导交流工作。
4月16日上午,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科教筑梦—中国智慧专题展厅”建设工作协调推进会在逸夫楼416召开。校长马建中、党委副书记杨欲晓对学院特色展览提出了要求。
4月28日下午,我们与浙江大众皮业有限公司、海宁上元皮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我校皮91届校友许建新,淄博大桓九宝恩集团公司董事长、我校皮89届校友周国祥在浙江海宁大众皮业有限责任公司就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智能家居厅、智造未来厅的捐建冠名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经协商,山东淄博大桓九宝恩集团公司同意出资70万元捐建并冠名“宝恩智能家居厅”;浙江海宁上元皮革有限责任公司同意出资80万捐建并冠名“上元智造未来厅”。
5月9日下午,我们邀请西安市德江陶瓷模范标本博物馆馆长喻德江先生一行三人前来我校,参加合作共建签约仪式。
5月11日我们还专程去西凤酒厂,洽谈收集西凤酒厂工业遗存事宜,当天还来到法门寺青铜器复制厂、泾阳茯茶厂商议展品征集和捐赠,回到家天色已很晚。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党委副书记杨欲晓、纪委书记王树茂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多次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多次深入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常常为一些问题反复推敲。5月17日和6月1日还分别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时间如此紧、头绪如此多的情况下,我们仍没有放弃临展区的布展。建校以来对学校发展影响至深的6位老教授的事迹专题展(由校档案馆承办)和以啤酒标为主要内容的临展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和布展之中。
四、感人的事迹
为了赶时间,两馆工作同志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周六加班、晚上来办公室成了工作新常态。老同志张淳对工作高度自觉,认真负责,为了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排,4月份仅休息了两天时间。老教授颜毓洁教学之余参与两馆建设,在文稿的编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几次干到深夜。徐卫涛同志工作上犹如拼命三郎,能吃苦,又耐劳,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将不到一岁的女儿和三岁的儿子送到河北老家。尤其在博物馆展品征集、文稿审核、志愿者发动等方面充分表现出了他的历史文化专业水平和学生工作背景。师惠玲,3月3日才刚刚正式入职,在对学校、对工作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她克服困难,虚心学习,在办公室事务、展品登记造册、校史馆讲解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
春节前,宣传部退休老同志陈养峰冒着严寒参与校史馆资料整理工作,并将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陕西科技大学大事记》和保存的大量史料图片提供给校史馆,为我们做好资料整理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为做好设计方案的论证,我们成立了校内专家组。严寒的冬日里,我们连续三个晚上开会研究讨论方案,专家组成员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教授,谁也没有一声怨言。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专家会审会议也是这样,无论是校内的老教授,还是校外的老专家,都一丝不苟,一干都错过了午饭的时间。
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部门都给予了积极支持和配合,宣传部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档案馆同志更是不厌其烦,随时查阅或检索文件资料。基建处同志为了做好设计和工程招标,保证工程进展经常加班加点,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还有办公室、国资、后勤、保卫等很多部门和各学院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机关党委还主动为博物馆校史馆联系设艺学院贺岭老师做好讲解培训工作。
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感人的事例。设艺学院青年教师王晋兵将其收藏的古陶罐无偿捐赠给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他讲,这就算我的一点心意。史江滨老师克服身体不适、行动不便的困难,几次拄着拐杖来到博物馆办公室与我们讨论展品征集问题,鉴赏文物展品。退休老同志田安明更是热心关注两馆建设,在北京跑前跑后,并主动捐赠了自家老牌缝纫机等物件和资料。机电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刘昌祺、范洪云夫妇将珍藏多年的珍贵教学资料捐给我馆;青年教师强涛涛教授将其家人收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物品捐赠给我馆,其中包括一部牡丹牌相机,收音机等。轻工学院陆赵情代表其团队将高科技纸捐给博物馆。其中有一种是应用在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领域的“特种纸”。招生工作办公室张岩捐赠了一批从恢复高考后的1981年到2008年近三十年的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等校史资料33份。85级校友崔自默,将自己精心创作的六尺国画无偿赠送母校。另外,当得知博物馆八十年代场景复原学院征集组合家具的信息时,西安吴女士主动捐赠出自己老人正用的家具。她说,我儿子是陕科大校友,我们应该支持学校的事业。
在我们的工作中,更不能忘记学生的参与。志愿者的参与给了我们不小的力量。寒假前,志愿者组队分头出击,他们一边宣传轻工文明,一边寻找轻工遗迹。不到一个月,一批批反映人民生活变迁的轻工老物件纷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两馆建设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常常会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正是有了这种感动,我们才不懈地坚持了下来。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少的情况下,我们虽然尽了心、也下了功夫,但工作失误和疏漏不少。未来还有很多新的任务,比如重要校史资料的保护,中国轻工业发展史的研究等等还等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