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 闻> 新闻快讯> 正文>
新 闻

    【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践行“三创两迁”精神 探寻轻工发展历程

    ——博物馆师生徒步338公里的红色筑梦之旅
    2018年12月18日 21:41 博物馆 博物学社 王马澜 点击:[]

    文、图/博物馆 博物学社 王马澜

    【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张美云同志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我校“三创两迁”精神新时代传人的典型代表。宣传部开设【向张美云学习 做西迁精神传人】专栏,反映当前全校各级党组织、全校师生积极贯彻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的决定》精神,学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新进展、新成效,不断掀起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新的高潮。


    骄阳似火的夏日,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的背包里装满血压计,每人负重20余斤从西安出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338公里奔赴革命老区——延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头顶是40度晴空万里的艳阳天,脚下是汗水能瞬间蒸发的灼热大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路面上,眼前升腾起虚幻的景象。然而环境再艰苦,也没有阻挡这些年轻人北上的脚步,他们依然清晰的记得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庄严的宣誓——“为践行‘三创两迁’精神,为找寻轻工文明的源泉,为传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助力红色老区的全面小康,用脚丈量三百公里,用心服务老区人民。”

    历史的书卷翻到抗战时期那页,当时的进步人士沈鸿带着轻工机械深入延安的光明之路,是中国轻工业的发展之路,是广大爱国志士的革命之路,也是一条实业救国的胜利之路。当时无论从西南、华南、华东、华中还是华北出发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要到延安必经西安。从西安到延安这段路程约340公里,沿途经过咸阳一三原一耀县一铜川一宜君一洛川一富县等地,全程靠步行。大批爱国青年从海内外各地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又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出发去了延安,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熔炉,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六十载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建校60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形成了“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这是根植于陕西科技大学独特的办学实践,是一代代陕科大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是支撑“科大梦”的源头活水。作为陕西科技大学新校史馆和轻工业博物馆建设的成员,在建设中通过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充分感受到了陕科大人创业之维艰和轻工业发展之路程,为了让“三创两迁”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轻工业博物馆师生组成团队,沿着延安时期进步青年从西安到延安的路线,模拟当年进步人士徒步到达延安的场景,感受延安时期进步人士艰苦创业路程,做陕科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三创两迁”精神传承人。

    61B98

    7月20日,在指导老师徐卫涛的带领下,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博物学社学子们建立的践行“三创两迁”精神,探寻轻工发展历程团队徒步赴延安实践团一行10人,顶着炎炎烈日,每人负重二十余斤向延安前行,用脚丈量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的338公里,展开本次社会实践。骄阳似火,实践团队成员们背负革命先驱的奋斗精神,在出发地西安市八路军办事处进行庄严的宣誓:“头顶烈日,脚踏黄沙,为践行‘三创两迁’精神,为找寻轻工文明的源泉,为传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助力红色老区的全面小康,用脚丈量三百公里,用心服务老区人民。因为追求,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奋进。”

    1B3B6

    为了保证本次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团队从本科生中选拔9名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学习抗战时期进步青年的事迹以及为本次社会实践服务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志愿者们掌握了各项技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秉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回馈群众”三个原则,深入群众还原当年爱国人士的革命道路,身临其境的感受历经重重关卡不放弃到达延安的精神和毅力,使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三创两迁“精神的传承人。在重走革命道路期间团队引导大学生走群众路线,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依靠群众来解决途中的吃住等困难,提高大学生走进群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对沿途困难群众进行回馈,免费量血压、发放血压计、开展“健康讲堂”活动,降低老区人民 “因病返贫”的概率,这是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也是陕科大“三创两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97C9

    每位队员都也无法忘记,他们第一天便经历了严峻考验。2018年7月20日,西安市已进入最炎热的三伏天,体表温度高达43度。一行10人举着队旗扛起行囊向北迈进,热血方刚正少年,年轻的灵魂以崇高的理想做支柱,欢快的身影在树荫下穿梭。然而行走两个小时,队员们便陆续出现了脱水、中暑的现象。一望无际的关中大地上的八百里平川,孤零零的一棵草一棵树,骄阳将大地烫的炙热,在队员们眼中渐渐升腾成虚幻的景象。突然间,队伍后面的一个女生倒下了,她的脸涨的通红,没有力气的靠在墙边坐下来。跟在后面的老师迅速扶起这个女生,队员们也七手八脚迅速过来帮忙,拉开防潮垫,喂下藿香正气水,用滴了风油精的湿巾擦拭脸部,补水补盐补充糖分,拿着大扇子不停扇风......有的队员自己也已疲惫不堪,但他们还是围绕在病员旁边照顾。队伍里还有个男生崴了脚,周围又没有冰袋,他硬是咬牙坚持走到一个村子的小卖铺里用矿泉水冰镇脚踝减缓疼痛。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服,又迅速风干留下白色的晕记,干燥的风里蝉鸣声显得越发扰耳。暮色降临,空气的热度似乎降低了那么一点点,大家渐渐适应高强度的拉练,加快了行走速度,终于在晚上十一点钟驻扎在三原县渠岸镇初级中学。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天空渐露鱼肚白,队员们收拾行囊向渠岸中学的老师道谢后,开始了第二天的旅程。一路北上,平原尽头渐渐有丘陵出现,到达弓王村休整后大家迅速落实了实践目的——为贫困地区的老人无偿测量血压、宣讲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知识、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捐赠血压计和听诊器。活动结束后,大家这才发觉脚上陆陆续续长出来血泡,疼的人眼泪直打转,但没有人说要放弃,当天晚上团队已经急行军进入耀州区,温度较之前稍降,队员们纷纷累瘫,支起帐篷便沉沉入睡。

    200C5

    第三天开始,所有的人习惯了如此高强度的每日四十公里奔走,换上厚实的袜子,真正开始进入徒步者应有的状态。金锁关、宜君梯田、姜女泉、北国风光...秀丽河山景色宜人,早已使路途上的疲惫化作前进探索的动力。在村子里进行每日例行的实践工作时,队员们也与许多老人进行沟通,了解到有的老人还有别的特殊需要,如防疫部门发放的药物无法落实时,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队员们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老人们解决问题。还有的空巢老人独居多年,见到年轻人更是亲切,队员们便坐下来与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仿佛他们也如同家里的长辈一样亲。行走路程一天多于一天,所有人除了吃饭的力气已经累到不想与人交流,晚上草草搭好帐篷,却发现无法入眠。打开透气孔,只觉山间寒气逼人;关上透气孔,粘腻的汗水把皮肤粘在帐篷底上,一动便牵扯神经末梢...所有人最终也在强烈的疲惫感中睡去。

    然而第五天,山间巨大的温差又使队里的女生生病发烧,着凉也使男生拉肚子,这可急坏了老师。不知是团队强大的精神支柱,还是队员间的相互鼓励和帮扶,所幸经过一番休整,大家又都恢复战斗状态。这五天的长途跋涉,使得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个人脚上都长满了血泡,但没有人放弃,大家秉承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初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女生们再疼也没有掉眼泪,男生们更是表现出七尺男儿应有的担当,主动搀扶着女生鼓励大家继续前进。脚上的血泡长了又挑挑了又长,渐渐磨出厚实的茧来。

    第七天,繁星点点的夜里,距离延安市仅有最后三十公里的冲刺了,大家决定一鼓作气奔赴目的地,却因实在奔波近50公里身体支撑不下来,在附近群众的院子里原地扎营休整。那天的山里格外寒冷,方圆几里没有人家,寒气逼人的深夜让人不自觉的打起哆嗦来。出于对大家的安全负责,男生主动要求每两个小时换两个人值班,以确保大家的安全,让女生们好好休息。那天晚上女生们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个团队的凝聚力,随着目的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团结一致。当这七天将原本可能玩世不恭的少年磨练成有担当有胆识的年轻人,那种质变令任何人都为之震惊和动容!

    21A94

    黎明前出发,向最后的目的地发出总攻,所有人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终于踏着曙光进入了伟大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看到革命纪念馆的那一刻,回想起八天来的一点一滴,队员们个个泪如泉涌。那是苦尽甘来的泪水,是幸福喜悦的泪水,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泪水。参观学习完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后,队员还去参观振华造纸厂、兴华皮革厂、丰足火柴厂、新华陶瓷厂等轻工业遗址,寻找曾经灿烂的轻工文明,走访和挖掘轻工企业背后的故事。

    八天奔波途中,有时因为赶夜路到达村子已是夜半时分,团队从不打扰群众,而是在空地上搭起帐篷,平时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吃住要付钱,在向群众捐赠时不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领悟革命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教诲。团队沿路一直坚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回馈群众”三步走原则,讲好轻工故事,发扬和传承轻工文明。回首这八天的经历,何尝不是我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三创两迁”精神体现,几代陕科大人所形成的大学精神,在这代年轻人身上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为实践团队的队长,我想对老师和每位坚持下来的队友表示祝贺。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感谢老师全程的鼓励和陪伴,感谢沿途老区人民的帮助,感谢大家。”博物馆博物学社现任主席王马澜如是说。一路北上的338公里,指导老师徐卫涛与队员同吃同住,鼓励步伐慢的队员要坚持,帮助生病的同学背包,掌握前进的路线和方向。“一个组织和团队最重要的是团结,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行动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实践中,团队同甘共苦的感情更加深厚,队员们各司其职,互相鼓励和帮助,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一起重走革命之路的“战友情”让人刻骨铭心。

    旗手姜孝东和王鑫伟说:“陕科大的旗帜是一支队伍的灵魂,旗在哪,人就在哪。”

    长达八天的徒步过程中,他们轮流为团队扛起校旗,用“三创两迁”精神指引他们前行的路线和方向。当印着“陕西科技大学”的旗帜飘扬在整个徒步道路上引人注目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之情。风儿卷着旗帜舞动,像是热情地向大家招手欢迎参观。

    践行“三创两迁”精神,探寻轻工发展历程社会实践团队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充分的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以此来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为老区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次活动已受到人民网、中国青年志愿者网、陕西省志愿者协会、省政协各界导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近10篇。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如同热情淳朴的老区人民。陕西科技大学践行“三创两迁”精神,探寻轻工发展历程社会实践团队致力于发扬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精神,追寻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寻找轻工文明,传播轻工故事,学习延安精神和“三创两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上一条: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加入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下一条: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来我馆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