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吕杨
通讯员 崔雯
“当见到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的窑洞旧址时,我很惊喜它还完整地保存着。当地一个老爷爷告诉我们,延安的历史不是用墨水写出来的,而是用鲜血写出来的。那时,我深深体会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旧址,它承载了先辈们的青春和梦想,也寄托了对当代青年的期望。”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实践团成员田雯艺感慨地说。
暑期,陕西科技大学充分利用校内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以“寻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组建了“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保护”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前往延安市安塞区、志丹县、宝塔区等地,探究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让主题博物馆的红色故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思政教育鲜活的教科书
在陕西科技大学未央校区,有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馆内陕甘宁边区工业展区部分,展示了从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发展工业特别是轻工事业,有效解决了前方抗战所需,有力保障了边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珍贵图文资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有益探索,为新中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准备了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有效组织工业建设的一块成功试验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让这些红色资源‘动起来’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姚书志说。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陕甘宁边区工厂的旧址遗迹还在吗?保护得怎么样?陕甘宁边区工业的红色基因是什么?对于我们当代有什么启示?我们要怎么样赓续传承红色血脉?带着对党的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同学们踏上了寻访之路。在博物馆老师带领下,同学们深入田野乡村,寻访旧址遗迹,寻找工业实证物证考据,访问知情人,探究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发展脉络和贡献,挖掘红色故事,用心去感受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艰苦奋斗,用灵魂去感悟红色血脉中的家国情怀,用脚步和汗水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深入调研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探索和坚持发展工业的基本脉络。
“这是一段研学之旅、致敬之旅,更是信仰之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力求把党领导边区工业建设和发展的伟大历程以及辉煌成就讲清楚、讲透彻、讲鲜活,让红色故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在出发前的碰头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坚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发挥好高校主题博物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追求。
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寻访途中,交通不便、道路不通是常事,实践团的同学们经常辗转于崎岖的山路,有时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找到遗留下来的几孔残缺不全的窑洞旧址。一路上,再苦再累也没有人放弃,没有人抱怨。同学们通过深入调研,寻访知情老乡,挖掘第一手资料,记录整理红色故事,在边找边看边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和追忆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艰辛,在知行合一中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实践团先后调研走访了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厂、被服厂、八路军制药厂、兴华制革厂、中央印刷厂、丰足火柴厂、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新华陶瓷厂、光华印刷厂、八路军印刷厂、振华造纸厂等十余家陕甘宁边区工业旧址。
“茶坊村的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当时主要制造地雷、手榴弹,修理战场上损坏的步枪、机枪等枪械。在纸坊沟村有当年的八路军印刷厂,主要负责《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的印刷,还印刷着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指示、训令、战绩公报等文件和军用地图。”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村委书记王文怀指着身后几处残破的土窑洞,为实践团同学们介绍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当年的工作景象。1938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层层经济封锁,边区人民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军队面临着补给不足的困难。为摆脱困境、打破经济封锁,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边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逐步形成了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炼铁工业、兵器工业以及盐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的工业格局。工业的发展,使边区的工业必需品达到基本自给,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供给,有力支援了前方抗战。
“陕甘宁边区工业旧址遗迹中所积淀的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见证了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工业取得的成功探索,见证了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一路寻访,一路感悟。同学们思索着、交流着,眼前看到的这些红色印记和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慢慢生动起来,学校博物馆内那些图文和实物展品,也一下鲜活起来。实践团成员曹馨月说:“在边区机器厂旧址看到当时生产条件的艰苦,在抗大旧址感受那个年代青年心中的坚定信念。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时代虽不同,但新时代的我们与那时的革命青年一样,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走过的路。”
用实际行动勇担青春使命
为保证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遗迹调研梳理的清晰完整,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联系当地相关机构和部门,收集整理佐证史料,补充完善了光华制药厂、大光纺织厂、大光肥皂厂、新华化学厂、第二机器厂、延园纸厂、玻璃厂、边区卫生材料厂、光华制药厂等多处工业旧址的文史资料。同时,成员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地,进一步丰富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有关认识,力求对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遗迹有全面完整的了解和把握。
在寻访途中,同学们不时总结着、探讨着。“从1935年边区仅有1个修械所,到1946年各种工厂已达到40多家,边区工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支援了抗日战争,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来源于坚决执行党的工业方针的边区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边区的经济社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多天时间里,实践团同学们深入挖掘红色故事,搜集整理了10余万字的陕甘宁边区工业佐证史料,推送了25篇工业旧址遗迹微信推文,编发了10余部红色故事讲解短视频,并通过当地媒体及学校博物馆官方新媒体平台大力推广,把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故事讲出来,把轻工业工人发展民族工业的家国情怀传播出来。在实地调研中,实践团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化、具象化。在志丹苏维埃政府旧址,同学们开展入团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坚定初心和使命。在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开展红色情景课堂教学,围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学习抗大精神,追忆红色年代。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毛泽东主席肖像下,在夕阳映照的宝塔山下,同学们唱响《追寻》《延安颂》,开展体验式教学,真正用心去看延安,用心去听延安抗战的歌声,重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些红色资源不仅为了解边区工业发展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凭证,更发挥了爱国主义基地的重要教育作用。”实践团成员徐骏说,“红色轻工记忆是不朽的。接下来,在数字媒体时代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更广泛地传播,让这些故事不被忘记,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图文来源:陕西日报2021年9月22日十四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