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网站备份> 教育推广> 教育活动> 正文>
教育活动

      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二)

      2021年07月28日 16:20  点击:[]

      7月27日,博物馆博物学社“庚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暑假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志丹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简称抗大)是保安革命旧址中的一部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光华印刷厂也曾搬迁至此。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创办于1936年6月1日的陕北瓦窑堡,现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

      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学员主要来源于从部队抽调的干部,并招收一些知识青年,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统战等课程。毛泽东为该校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来到这里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这里保存着五间瓦房,十一孔窑洞。有红大一科教室,机要室,学员宿舍及部分委员的旧居。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这所“窑洞大学”的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抗大实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所形成的抗大精神,不仅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走过抗大学子上课的“必经之路”,看到的是抗大学子努力刻苦学习的场景,见证了抗大学子遇到困难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的决心毅力。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徒手攀岩石壁前往石壁顶端的教室去学习。抗大的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抗大办学10年间,共为民族解放战争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为栋梁之才。毛泽东为抗大授课时,还赞扬了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了记录与保存长征的真实历史,向世人宣传长征、宣传红军,在1936年8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名向参加长征的全体同志发出号召信,征集长征回忆录。一时间,红军将士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撰写。

      抗大精神,包括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大精神的核心;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是抗大精神的精华;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大精神的特色;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抗大精神的崇高风范。

      抗大精神是革命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来源,对于引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青年学子仍需秉承着抗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勇于创新。

      上一条: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三)——振华造纸厂 下一条:暑假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追寻轻工记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