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网站备份> 教育推广> 教育活动> 正文>
教育活动

      一见“轻”心征文作品展示(16-30)

      2020年05月14日 17:23  点击:[]

      2020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结合今年“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这一主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以“弘扬工业文化 传播工业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为活动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展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围绕轻工发展历史,找寻西迁路上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足迹,回忆过去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记忆展品背后的故事,我馆发起了一见“轻”心征文比赛,以此希望广大青年同学通过自己笔下那不平凡的故事展现一辈又一辈科大人与轻工业间的不解之缘。

      一见“轻”心征文比赛于2020年5月7日启动,至5月10日截稿,共收到全校师生有效稿件46篇并进入线上投票环节,快来为你pick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16刘颖《创新中发展,奋斗新时代》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省,这次考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华民族在疫情凛冽的冰雪寒风中,胼手胝足筑起“钢铁长城”,基本阻断本土疫情传播,用艰苦卓绝的奋斗牺牲夺取了疫情防控阶段性重要成果,迎来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陕西之行更显得弥足珍贵。当前,全省上下都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陕科大的一份子,我也在拷问着自己:我们大学生又该如何做呢?下面我就结合疫情防控讲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将“西迁精神”与“延安精神”、”三创两迁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陕西省是我国西北省份中最重要的一个大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安市又是我国西北诸市中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中便可以找到答案。古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出发;张学良、杨虎城二位爱国将领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虽然历经84年的风霜,却犹如发生在昨日一样;为了完成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伟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延安坚持了多年的游击战争,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形成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上海交通大学数千名师生历经十数天颠簸,跋涉数千里,从上海黄浦江畔迁到大西北的西安市,再白手起家建设了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万高精尖的科研人才,这就是“西迁精神”;为了发展壮大我国的轻纺工业,原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从首都北京迁到陕西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6年主校区又从咸阳迁到西安市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可不是一句两句能形容可以概括的,最终形成了我们陕科大的“三创两迁精神”。无论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日,还是“延安精神”、“三创两迁精神”归根到底都是爱国精神,都是为了中国的强大,饱含了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对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渴望、汗水和鲜血。我们今天的陕科大人就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这些传家宝有机的结合起来变成激发我们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创新思维,创新发展,并融入到学好真本事建设好陕科大、建设好西安市、建设好陕西省、建设好中国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将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融入到服务“一带一路”的大潮中去。

      古丝绸之路就像一扇打开古代中国的大门连通了沿途各国,为促进古代中国与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丝绸之路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赢原则,是知古鉴今,面向未来的合作倡议,洋溢着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丝路精神,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鲜动力,专门成立了亚投行。现有6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且有很多国家已经从中开始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实惠。“一带一路”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最具战略构想的新发展平台,已经也必将继续促进沿线各国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陕西省这一次又站在了“一带一路”发展的新起点,陕科大也同样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而作为陕科大的一份子,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要做好随时为国担当的准备。

      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勇气和担当,在做好自己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积极帮助200多个国家共同抗疫,还捐赠了大量的医疗物资,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抗疫情的壮丽凯歌,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要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份重担,与国人和世界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此时此刻,我们就要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关注“一带一路”的发展变化,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分析其经济发展趋势,为将来毕业后更好的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做好铺垫。

      三、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彰显90后、00后的责任与担当。

      新冠疫情暴发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披甲上阵,及时发出“人传人”预警;李兰娟院士进驻ICU病区两个月,采用科学方法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王晨院士提出建议建设“方舱医院”,一举实现“一床难求”到“床等人”逆袭;张伯礼院士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国方案,大幅降低病亡率......一次次力挽狂澜,体现国士担当,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中国保卫战注入“硬核”力量。

      “17年前“非典“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现在让我们来保护你们”,豪迈话语出自一名90后,也是援鄂医护团队所有90后、00后的共同心声,他们的表现让世人看到迥异平常的青年群塑,就像广东援鄂医疗队中的00后刘家怡所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

      是的,穿上防护服,我们就不再是个孩子了!全国医护、防控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用自己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我们90后、00后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迎难而上,用热血和生命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90后、00后的表现要让老一辈们坚信:民族复兴的大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勇敢追逐时代的步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将二十一世纪称为“大数据时代”,科技智能的发展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身为这个时代的骄子,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创新,努力改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要求进步。也唯有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创新且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要学会变通,否则难免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难阻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古至今,一些人碌碌无为,大都是刻板和思想僵化所致。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外强入侵,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最后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掠夺与践踏的对象,使中华民族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就是最好的铁证。

      之前的我总想当然地认为这些离我们很远,但最近所发生的种种,不断打消了我的这种想法。新时代的变迁潮流是永不停息的,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应阔步向前,不断完善自己,不停突破创新,在一次次变迁中抓住机会,磨炼自己。只有这样,你所憧憬的你,才有可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17李子涵《不忘初心,筑梦轻工》

      六十年风风雨雨,六十度锦绣华章,几代陕科大人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和一次划转的艰苦历程,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之职能,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陕西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展现了我国自建国以来轻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我校六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历程。轻工博物馆秉持着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解读轻工核心技术演变和把控大国智造未来发展的理念,力争办成陕西省高校一流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轻工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科大人一批有一批,不断更换,但始终如一的是,致力于发展我国轻工业的信念。

      建国初,毛主席就十分重视轻工业的发展,服务于主要矛盾的解决,稳固社会主义制度,轻工业教育发展十分迫切,我校是中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建校初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又出于国内外形势,我校从北京搬迁至陕西咸阳,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科大人都克服了,展现了我们轻工人不怕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是在当时的北京,还是之后的咸阳,再到如今扎根西安,不变的是我们轻工人的信念:发展我国轻工业,为人民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我们新一代的科大人,要牢记历届科大校友的艰苦奋斗,不忘我们轻工人最初的信念,紧紧跟随国家现代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更好地科技创新制成,为学校事业发展不断汇聚改革创新的新动能,走好陕科大人新时代新的长征路。


      18陈振标《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算算日子,来到轻工业博物馆已经有大半年了,回想起第一次走进轻工业博物馆的时候是学院组织的活动,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感觉博物馆的东西很多,尤其是二楼的物品,如玻璃、皮革、各类的纸等等,琳琅满目。走进博物馆时天只是微微暗,而出来时只能借助路灯发出的黄光来看路了。

      此后的日子平平淡淡似乎我与博物馆再无什么交集,知道某一天听说博物馆要招讲解员,我顿时来了兴趣,不假思索的怀揣着那份真诚与热忱去面试了。那天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面试时学姐坐在我的对面,严肃的面容和她们认真的态度让我对这份讲解员的工作重新审视起来,这个工作是向所有来到博物馆的人传播轻工业文化,弘扬轻工精神,必须要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结果如愿以偿,我进入轻工业博物馆,成了讲解部的一员,开始了漫长痛苦而又夹杂着喜悦和期待的背稿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我知道了那一个个为国轻工业做出过贡献的卓越人物;知道了上个世纪轻工业的发展历程;知道了我们国家对于轻工业的艰难探索以及最终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了西凤酒海的特色知晓了琳琅满目的玻璃陶瓷及其各自的用途和特点......

      当时的我以为稿子上的东西就是全部,经过学姐们的指点才知道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光背完稿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讲解时的语气、姿态以及学习更多的轻工业文化知识来为参观者答疑解惑,我知道我还差的很多,所以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就像这位珍藏着厚重文化知识的博物馆老先生一样,我们都在变的更好的道路上。

      这就是我和轻工业博物馆相识的过程,岁月漫长,我们仍在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19苏翔宇《博物馆,一个奇妙的朋友》

      博物馆之于我,真的是一个奇妙的朋友。

      我与博物馆初次结缘,是在2017年的冬天,那年,我因病,前往北京接受治疗,压力与痛苦也让我一度怀疑,生活的意义。那时候,我对人间都感到不屑。以为生活就像电影一样,冥冥之中,有剧情牵引,有一条故事线索,对你所有的经历做总结。少不更事,十七八岁的年纪,会觉得自己是游戏里的新手,以为遇见世界的方式,是靠邂逅随机的NPC,靠不同的任务积累对人间的经验值。

      所以,在那年冬天,我邂逅了一个,叫做“故宫博物院”的NPC。在那里,一切浮躁烟消云散,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感,静到,世界不扰,己心不扰。它像一本厚厚的书,向南来北往的每一个人,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着,往事已矣,来日可待,现世安稳。

      后来,我去过许多城市,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也就逐渐的试着去理解它的意义,我想,文化被保留或消灭,不是取决于文化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传递和管理这种文化的人的主观意志。文化和历史的价值更需要通过创新和变革的载体来传播。这大概就是博物馆的含义吧。

      上大学后,学院组织参观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轻工业的博物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生活的变迁史。记录着,从古到今,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

      (图为2019年9月21日,班级参观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留影)

      后来,因为喜欢博物馆,喜欢参观时感受到的博物学社其乐融融的氛围,我递交报名表,通过面试,正式成为了博物学社的一员,开启了,我和它的又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背讲解稿的过程中,我也对科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我的舍友曾经问我,我为什么会喜欢博物馆,有什么乐趣?

      我后来仔细地思考过, 认真地给了他一个答案:

      对我而言, 在博物馆里最大的快乐就是能从每件展品上,体会岁月留下的痕迹,体会静水流深的力量,体会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参观,在背稿子,在工作的过程中, 通过文物,通过展品,去感受各个时代、各种文化形式,所传达出的“地气”。

      在博物馆里不仅有着历代最具文化特征、工艺最高超、最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 更让人觉得趣味横生的是,生活在某一时代的人使用的生活用品传递出的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这种烟火味虽不及那些高大上的精品来得绚丽夺目, 却与我之间产生了虎珀拾芥的感觉, 觉得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和某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竟是如此靠近, 触手可及。


      20何政聪《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时间到底是什么,这种抽象的概念却很难定义出来,即使描述出来,也总感觉不像它本身的含义。

      在我看来,在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中最能代表时间的也只有民国座钟,A581手表,A623手表这些展品最能体现。在我们陕西科技大学来看,最能体现时间这个概念的就非课表和上下课铃声莫属。

      有人说时间很漫长,为了造一块表,从1955年最初的58人组成的手表试制小组到1958年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的建立花了将近3年时间,期间先后试制14批,共计3076只手表,终于在1958年的3月A581型手表正式投产,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手表的历史。

      有人说时间很迅速,在1958年6月26日刚收到《关于设置筹备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公函,在当年的9月,北京轻工业学院便成功筹备完毕并举行了隆重成立典礼。只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筹备,由此中国便诞生了中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

      有人说时间很复杂,为了造一只表,抽调原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克服了技术、材料、加工上的种种困难,经过反复试验拼装,基本靠手工打制出所有零件,才能制作出一只钢背、长三针、防水、发条开足可走36小时、24小时误差不超过60秒的A581手表。

      有人说时间很简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便将学校全部迁至陕西咸阳,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搬迁过程历经长途跋涉,当时的火车很慢,搬迁的教授和老师们在火车上熬了一天又一天,用开水烫的半熟的白米当做干粮,却依然憧憬着未来。一句简单的为了奉献和爱国便化解掉了搬迁过程中所有的不易和心酸。

      有人说时间是用来创造的,从无到有,在50年代的中国缺少太多的“第一”。第一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第一所轻工业高校的建立,第一只国产手表的制造完成……我们中国人民不停地创造着,从第一次自主制造出的产品,到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我们不停地用辛劳的汗水创造着。

      有人说时间是用来铺垫的,从北京搬迁至咸阳的西北轻工业学院,又在2006年主体全部搬迁至西安,并在2002年就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为了保证新校区的顺利建设,校领导跑遍8家银行,贷到7.45亿元的贷款,光每天的利息就相当于从学校开出去一辆跑车。为了弥补资金不足,铺垫好新校区的建设发展,在2007年实施“效益工程”,经过四年的努力铺垫,终于分两次还清6.9亿贷款,还获得政府2.25亿的奖励。省属高校第一。

      时间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时间的内容是什么。是关于拼搏,关于奉献,关于爱国的故事。


           

      21封雅诗《释放时间》

      写作大概是释放时间的最好方式,“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来,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我退回那个下雨天,我在你身旁。

      遇见

      与你相遇,是在初秋的下雨天,因学院有组织的安排,我们相遇。

      那时的我心里充满了新奇、艳羡、渴盼,皆在于此。于是我认定你,想要让你见证我的大学,于是我来了,在博物馆门口熙熙攘攘的那天,越过一个个好奇参观的人儿,在蓝色的海报前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错过

      在大学刚开始成长最快的那个月,很遗憾并未能在你身旁。一问三不知的我受之有愧,总是不能将精力一碗水端平,错过了很多。

      但我终究还是回来了,兜兜转转,兴许曾走散,可我还是回来了。我捡起了遗失的珍宝,收进并不长的规划里,希望未来有你的身影。

      成长

      细细想来其实这一年半过的挺充实。

      因为你,我有了第一次外出采访;因为你,我们大家冒着寒风去沟通出外展的场地;因为你,我有了第一次讲解,第二次,第三次....因为你,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趣;因为你,我遇见了无数优秀的人;因为你,我在这里。

      在当时的我看来,很多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有大家在,所有的结果都变得很好。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其实我并不是个自信的人,但可能是有些自卑自怯,总渴求别人的关注,于是我喧闹,在心里、在私底下。每次开会安排任务的时候,就静静坐在角落假装不在意,等叫到我的名字再假装犹豫,实际乐开了花。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玩儿。

      很庆幸学长学姐们能信任这个并不出众的我,让我能陪着你走到这里。

      相伴

      每当别人问起你而赞扬时,若别的地方有这样那样我们曾经历过的问题时,我总是会说,我们博物馆特别特别.....现在想想有点傻也有点讨打,但当时很快乐,那是我伴着成长的地方,如今她的荣誉里也参了我小小的一份儿。虽然自己人在私下唠嗑也都是这这这儿有问题,那那那太愁了,但每当走出去时,那份敬重和自豪总是隐晦但存在的。

      我向上踏了一个台阶,看到了我不曾看到的或是过错,或是荣誉。之前是为搜集整理资料烦心,现在是为整个部门。但我真的很快乐,我喜欢焦虑推着我前进,喜欢密集而充满挑战力的工作,喜欢自己被需要。

      我还喜欢这里长长的走廊,松软的沙发,温暖的灯光,喜欢这里有时间厚重感的展品,喜欢这里角落里每个有故事的物件,喜欢这里的来来往往....也同样喜欢这里的刚刚好,热闹冷清的刚好、焦虑悠闲的刚好、平凡而不平凡的刚好.....

      你经历着无数次的起落,而我只是你漫长岁月里的一个过客,曾在你的屋檐下停驻,或许经年之后回头再看,能在这蛛丝马迹里窥见些许我的踪影。但怕来者不细看,过快的遗忘掉这个厚颜无耻的我,于是提笔记下,不知未来的我如何想,兴许像我看当初一样有点好玩。
      窗外飘起了柳絮,大柳树抽了新芽,邻家的小黄在乱吠,你不在远方那无人的大楼中,而是在我身旁,在我心里。


           

      22李文旭《不解之缘》

      作为共和国第一所轻工业院校陕西科技大学之中有一所为了纪念自己建校历史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博物馆,这就是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就跟父母去参观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当时因为没有讲解所以只能听我父亲将一些他知道的事情,就感觉中国的轻工业从无到有再从弱小到强大经历了许多。在正式入校之后,学院组织我们统一观看轻工业博物馆,这次的参观是有学长学姐的讲解的,通过这次的讲解参观我更认识到了中国轻工业发展的历程,所以在我知道博物馆进行纳新的时候我选择参加了展陈部的面试,因为我想通过认识文物,了解文物的过程去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轻工业的故事和发展,最后我很荣幸的地通过了展陈部的面试,成为了展陈部的一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里面的一员,与轻工业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展现了我国自建国以来轻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我校六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历程。轻工博物馆秉持着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解读轻工核心技术演变和把控大国智造未来发展的理念,力争办成陕西省高校一流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轻工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科大人一批有一批,不断更换,但始终如一的是,致力于发展我国轻工业的信念。

      建国初,毛主席就十分重视轻工业的发展,服务于主要矛盾的解决,稳固社会主义制度,轻工业教育发展十分迫切,我校是中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建校初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又出于国内外形势,我校从北京搬迁至陕西咸阳,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科大人都克服了,展现了我们轻工人不怕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是在当时的北京,还是之后的咸阳,再到如今扎根西安,不变的是我们轻工人的信念:发展我国轻工业,为人民做贡献。轻工业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又经过改造和计划管理体制初步成型时期、机构健全、完善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转轨变型”,向轻工强国迈进、轻工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轻工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并且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不仅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出口大国的地位。

      可以说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解之缘,我们科大人都与轻工业博物馆,都与轻工业有着不解之缘。


      23宋玉菲《探寻三创两迁精神背后的故事》

      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的西安坐落着这样一所大学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这所诞于首都、植根秦地的高等学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前沿,奋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西迁爱国心助力教育强国梦。在北京-咸阳-西安的西迁路上,几代陕科大人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和一次划转的艰苦历程,最终形成了科大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三创两迁精神”。而我今天要讲讲科大人三创两迁精神背后不平凡的故事。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科大人的创业分为三次:第一次创业是指1958年成立于于北京,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第二次创业是指1970年搬迁至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第三次创业是指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并在西安新校区破土动工自建学校。回到最初的起点,一栋破烂不堪的教学楼、一些零散的平房和残缺的桌椅,以废铁换来的两台老虎钳起家,开始了在北京的创建和艰苦创业。创业初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科大人秉着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的艰苦奋斗精神开启了创业之路。之后西迁来到大西北咸阳时,科大人仍是从无到有地创办了西北轻工业学院。随着学校不断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学校决定自己筹资建立学校。就这样科大人举债建校,在西安创建新校区。

      举债建校,从无到有呈现着“三创两迁”精神的文化品格——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求实创新、锐意进取

      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大人的创新,每一代科大人将自己小贡献汇聚成推动科大进步的不竭动力。我曾经探寻过三创两迁背后的故事,采访过一位不平凡的小人物。他是陕西科技大学钟表机械专业、成型专业两门学科的创办人之一,姓葛,北京人。当年就是由于电子手表迅速占领市场,将钟表逐渐淘汰,所以就创立了成型专业。葛老先生身上这种创立新专业,与时俱进的求实创新精神值得每个科大人学习并传承。在科大的发展历程中,我想肯定还有很多像葛老先生一样的科大人,创立新的专业,不断发展陕科大的教育体系,只为将明日的科大越建越好。

      创立新专业,与时俱进体现着“三创两迁”精神的时代内涵——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

      扎根西部、服务社会

      西迁初期的科大人,一路颠簸地从祖国的首都来到了荒芜的大西北,面对生活的落差,条件的艰苦,但科大人仍以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探寻科大故事的路上,有幸拜访过曾从北京迁到西部咸阳的邱老先生。据邱老先生回忆:“当时临近春节,工军选队动员大家迁往咸阳,接到了任务后,没顾上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就动身西迁,西北也是需要建设哩。”科大人就是这样的淳朴善良,哪里需要建设就到哪里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正是因为有了像邱老先生一样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科大人,才有了如今扎根西部的陕西科技大学。

      舍小家为大家展现着“三创两迁”精神的价值取向——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这便是三创两迁精神背后的一部分故事,每个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将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愿每位科大人刻“三创两迁”于心,做三创两迁精神传承人!


      24陈学莹《你成功地吸引了我 不止一次》

      我的大学,所有的归属感与热爱,都留在了这里——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在最懵懂的大一,因为入学教育,我参观了一无所知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第一次被这个宏伟的博物馆所吸引,当时的自己就是那么肤浅。我沉迷于陶器、瓷器、酒器的精致,沉迷于“幻影成像”的栩栩如生,沉迷于西凤酒海的酿酒神奇,更沉迷于古装剧中常有的中华龙国宴用瓷,紫光杯等,最爱的还是博物馆的整个氛围,灯光让整个博物馆显得特别有档次,我更是被讲解员小姐姐小哥哥的美貌和仪态所吸引,感觉他们能背那么多讲解稿,好厉害。

      可是后来才知道,我一开始就错了,全部都错了。博物馆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关于轻工业的物品,讲解员也不仅仅是讲述了自己懂得的轻工业的知识,更是一种情怀。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艰难探索,用勇敢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

      银姑娘香烟烟标,孔凤春鹅蛋粉盒,华生牌风扇,当他们贴上中国制造这个标签的时候,我只知道我们赢了;方液仙被称为国货大王,他生产的产品可以与洋货相抗衡,我的心理只有自豪;华寿俊创造出了马兰纸,而钱志道用苎麻研制出证券纸和钞票用纸。1958年上海手表厂正式建厂,生产出第一批上海牌手表,改写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陕西科技大学的张美云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了特种纸等。我了解到了属于轻工业人的工匠精神,一大批的人实业救国,所有的人都在努力。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见证了轻工业带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骨针,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铁针出现之后才被淘汰。后来出现了一些石器,再后来有了陶瓷制品,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60-70年代出现了“三转一响”,分别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它们也被称为四大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他们分别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而现在,液晶电视、代步机等是家庭中常见的设备。由此可以看出轻工业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的便捷,越来越美好。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展示了轻工业支撑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彰显了中国智慧。

      1840年的鸦片战争,国门洞开,民族资本家们通过建工厂、办企业,促进了中国轻工业的萌芽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布局是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国家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到1971年,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轻工业体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改革开放后,外来轻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外轻工产品激烈争夺消费市场,在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购买消费推动并促进了“中国质造”的转型升级。随着“全球村”“中国制造2025”理念深入人心,一个“中国创造”的伟大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工业强国”的伟大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经过两年的想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再一次吸引了我,我真的好遗憾,遗憾现在才遇到这么好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遗憾现在才见到成为博物馆讲解员后对中国轻工业充满信心的我。我并不知道轻工业在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我知道,它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你成功的吸引了我,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不止一次。

      在这里做讲解员,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每次去教学楼上课,我一定会看看博物馆,好像在这里总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感谢两年的陪伴,让我成长了很多,在这里了解到的中国轻工业的知识、一起共处的所有博物馆的小伙伴以及我接待的所有参观者,都是我见到的最美好的风景。我相信,中国轻工业一定会越来越好,而我也是!


      25张小睿《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经管学院18级的学生,我很开心可以站在这里进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科大学子,大家都知道,几代陕科大人历经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艰苦历程,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途经了数多挫折和艰辛,才有了今天的稳步发展。但今天,在这里,我并不想说这个过程,我们的学校经历了什么,因为无论是一个人,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必将面对以及战胜一些问题与苦难,我在这里想要讲的是,历经风雨后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

      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的气度,也就不存在特有的灵魂魅力。一种精神,如果缺少了以坚韧的性格为底色的气度以及相关的印痕,就好像喜马拉雅山没有珠穆朗玛峰一样,会失去一种高耸入云的精神感觉。

      大家都知道,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作为一个陕西安康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离我车程不到一个小时的平利县,即使没有见到习近平本人,我内心也是无比激动,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走到青年中间。他去到了西安交大,再提“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他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我就想到这不正是我们陕科大人一直以来秉承的精神么,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即“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为莘莘学子指明前进方向。历史的接力棒,只有代代相传,才能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青年激扬奋斗,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经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几代陕科大人几经艰辛,怀着一颗为学为国的情怀,一步步走到了现在,而百年前,13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吸引一批批觉醒青年追随着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阔步迈进新时代。这离不开一代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在今天,中国青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世界变局不断加剧,地缘政治博弈愈加突出,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另一方面,西方势力一直争夺青年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渗透,蓄谋通过各种途径反华反共反社会主义,迷惑青年耳目,企图搞乱中国。在这种形势下,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时代性,让青年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时刻提高思想警惕,正确明辨鱼龙混杂的错误观点,自觉地把信仰信念沉淀为当今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的时代品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欣欣向荣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力与本,如果丢掉了这个“根与魂”“力与本”,就割断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与历史传承。

      沿着悠悠岁月长河,听着潺潺水声,在青砖古道上试图探寻年轮的轨迹,纵览华夏悠长的岁月历程,感觉自己又涅槃了一回。


      26张山乐《承北轻之重 扬科大新风》

      真正理解“三创两迁”的科大精神并为之汗颜是在我进入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并且成为一名校史馆讲解员之后,以下便是我从我校历史进程为出发点,对“三创两迁”精神的理解。

      火红年代,与国同生,艰难起步,激情永驻。

      195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建成,奠基首都,创业维艰。这是陕科大艰难困苦又波澜壮阔“三创两迁”精神中的第一创。北京轻院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一栋破烂不堪的教学楼、一些零散的平房和残缺的桌椅,以废铁换来的两台老虎钳起家,开始了在北京的创建和艰苦创业。1960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发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的社论,号召全国高校学习我校“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时的陕科大人自强不息,不畏艰苦,将艰苦奋斗的精神注入血液,让这种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北京轻工业学院便如此建成。

      西迁咸阳,曲折前行,风雨无阻,扎根西部。

      “文革”十年,学校备受磨难,整个科研、教学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我校向咸阳搬迁。这也是我校历史上第二次创业,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风雨无阻,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陕科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此,几代陕科大人便牢牢扎根西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断续写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新辉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2002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并决定向西安再次搬迁,也标志着第三次创业的开始,那时候这一片土地还没有开发,新校区定在田野之中,马路曲折不平、交通十分不便,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那时西安校区建设时间短,任务重,资金运转也十分困难,校领导反复登门拜访向各大银行说明困难,求得支持。最终从8家银行获得7.45亿元建设资金贷款,这才解决了学校建设的资金问题。尽管困难层出不穷,科大人并没有因此生出一点怨言,也没有一丝懈怠,秉承着“三创两迁”精神完成了第三次创业。

      回顾学校三次创业,两次搬迁的艰苦历程,几代陕科大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一直努力奋斗着。

      未来的路还很长,科大人任重道远,我相信“三创两迁”精神一定会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承北轻之重,扬科大新风!


      27谭艳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困苦,经济发展滞缓,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发展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就这样,在国家的号召下,一群胸怀爱国之志的青年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放弃了原来繁荣的驻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扎根大西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很荣幸,我校也是西迁中的一员。“向西、向远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1100公里外,无问东西,无怨无悔。”就是老陕科大人内心真实写照。

      百废待兴,创业维艰,几代陕科大人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和一次划转的艰苦历程,让后辈深深的体会到了创业起始的不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创两迁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而我自己理解的“三创两迁”精神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国家从来不乏这些胸怀大局、心系家国、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人。在革命年代,年少贫困的周恩来勤奋苦读,为新中国的成立奔走呼号。他曾在学堂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弃文从物,后来成为了中国力学奠基人之一。他曾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国难当头之时,沈崇诲弃文从戎成为一名优秀的航校军官,在淞沪会战壮烈殉国。他经常向学生宣传他的航空救国理念“救国莫急于防空。吾辈今后当翱翔碧空,与日寇争一短长,方能雪耻复仇也。”在建国伊始,也有很多心怀国家的仁人志士奔赴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我们熟知的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塞罕坝三代人等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创业、任劳任怨、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了让人民拥有更好的生活,将自己整个青春都奉献在我们脚下这方热土上。俯首甘为孺子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说实话,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代。相比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个年代,此时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缺衣少食,买粮食买衣服买油买各种东西都要凭借粮票油票布票等等,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市面上有很多生活必需品,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心仪的产品。而我们生活水平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提升都要归功于那些前辈。是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炙热的泪水挥洒在这方土地上,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的埋头苦干换来的,是他们放下所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现在,与我们广大青年而言,更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诚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只是很渺小很平凡很普通的人物,不会像钱学森、于敏等等老前辈干出多么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大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仅有的一点点的能量去发光发热,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去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8王珺祎《穿越回艰苦奋斗的年代》

      走进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透过这里所展示的轻工业产品,了解我们生活的历史变迁!

      那就来说说具纪念意义的“老物件”

      丰足火柴火花是陕甘宁边区丰足火柴厂生产的,它的出现改变了边区擦石取火的面貌。他们生产的“丰足”牌火柴被毛主席誉为“窑洞之最”。

      说起火柴商标设计过程,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毛主席、周恩来和主管工人运动的邓发同志,十分关心这个刚刚破土而生的新生“婴儿”。为给火柴厂取好名字和设计好商标,党中央领导同志先后组织鲁艺的美术家和著名的画家等人开会共商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一次次否定了原有的设计。最后由周恩来拍板定夺将火柴名称定为“丰足”牌,寓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火柴商标的正面画面是两棵麦穗,象征着丰衣足食。背面图案以叶代浪表示生产高潮。还依照周恩来提议加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字,并在侧面印上陕甘宁边区火柴厂的厂名。当一切就绪,就在商标开印时,中央书记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有个新的想法,他认为,不应简单靠宣传语来替代广告词,商品应有明确的广告意识,否则不能称其为商标。周恩来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后,周与朱总司令,董必武,谢觉哉几位老同志们协商,决定在火柴的正面的四个角印上醒目直白的“顶上火柴”四个大字。

      人类靠着取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黑暗,进入文明,延安“丰足”牌火柴用它那美丽光焰曾照亮了万千窑洞,点燃了边区军民抗日保国的巨大热忱!

      现代人都不用火柴了,可在当年火柴确实给那代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看到丰足火柴重温了那段艰巨奋斗的岁月,体会了当时中国人民节俭的生活。

      不仅仅是丰足火柴的故事,探寻、讲述、传承,让我们将轻工业的故事传递的更深、更广、更远!


      29范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变得静默不语,翻开历史的扉页,步入岁月的长河,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展现。有一种精神,在家国情怀里,肇造忠诚;在文化传承中,铸就丰碑,经岁月磨砺而历久弥新,有一个群体,在事业追求中,锻造担当;在钢铁意志里,熔铸使命,虽百转千折也初心不改!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所大学,只要有了大学精神,就有了魂魄;只有具备了感人鲜活的故事,才能涵养大学精神。我的母校科大就是有着这样传奇历史的一所学校,至诚至博是我们理念,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一路风尘仆仆,沐风栉雨。从建校至今,历经三创两迁艰苦的创业史,一代代科大人埋头苦干,奉献出他们的青春,才有了今日科大之辉煌。

      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组成的,我们纪念前辈们的西迁,铭记前辈们的贡献,就是为了传承西迁精神。西迁前辈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感人的西迁故事,展示出丰厚的西迁精神文化内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三创两迁”精神,是“西迁精神”在陕科大60多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中的具体实践。西迁前辈用大爱和奉献,谱写了“姓党、爱国、为人民”的壮丽篇章,激励着新一代陕科大人奋勇前行!

      漫步在科大校园,耳畔传来激昂的乐曲,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回首陕西科技大学的艰辛发展历程,“三创两迁”精神是几代科大人最忠诚的坚守、最坚韧的担当、最朴素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是从实践中汇聚的,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传达着朴素的情愫,激荡着强烈的感情,那是亲历学校建设发展鲜活的科大故事、响亮的科大声音、澎湃的科大力量!科大一辈又一辈的人,用一生诠释生命的意义,在建功立业新时代,他们紧紧跟踪国家工业化进程,用西迁精神、“三创两迁”精神厚植心灵之根、滋养行动之源、引领奋斗之举、铸牢事业之基,为建设工业强国的伟大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支撑,为学校事业做出来最大的贡献。我们应该牢记西迁精神,把它更好的继承,传承,发扬出去。让科大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心里有团火,眼里有束光,作为科大莘莘学子的我们,更应当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学习“三创两迁”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科大会在创辉煌!


      30赵翔《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

      疫情已经持续了三个月,放眼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逐渐回到正轨,只是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完全的开学,大部分娱乐场所也完全开放,大街上又出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然而,在地球的另一半的人们却还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看着每日微博热搜上其他国家的新冠病例的不断增加,我才真正的体会到我所在国家的安全和强大。

      1月23日10时起,武汉的封城预示着全国全面抗疫的开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村委会,无一不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本是走亲访友的新春佳节,人们都呆在家中自我隔离,小区口、村口都设置了防护人员,不给出也不让进,大街上只有药店和超市依然开门营业,但进入进出都要量体温扫健康码,到处都能看见抗击疫情的标语,人们都戴上口罩。开学延期、高考延期,各类活动取消的通知接踵而来。

      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稳定了一个多月,海外的大多国家却仍处在第一阶段,甚至是上升阶段。美国的一些地区的人还依然不把病毒当一回事,不戴口罩地聚集,甚至有的人上街游行反对政府的隔离令,要求重启经济,大呼所谓的“自由”,看起来既反智又愚昧,丝毫没有自我防护的意识。有的人推阴谋论,将病毒的爆发归咎于中国的生化试验,开始歧视和攻击华人,这些新闻让我感到震惊。

      以前我总觉得外国在各方面都比中国好,特别是当我从小乡镇去到西安这样的大城市读书,这种感觉更强烈了,一出门去哪都是人,一到冬天雾霾就漫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去到国外,去人少的地方呼吸新鲜的空气。现在的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次的疫情让我认识到,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如此迅速地将措施落实到每一个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让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以前的我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增长,综合国力的稳步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中,中国越来越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能够逐渐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似乎就是那种会让一个国家得到长远发展的制度体系,我们所弘扬的孔子儒家传统文化似乎就是人类在这纷繁世界上永恒的生存之道。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在进行,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但我们,是时代的后浪,我们在得天独厚的环境里成长,人类积攒的几千年的知识财富都是为我们准备的礼物,现代文明的科技成果是我们现成的武器,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所热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勇担时代重任,做新时代的爱国者和奋斗者,用汗水和青春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上一条:一见“轻”心征文作品展示(31-46) 下一条:一见“轻”心征文作品展示(1-15)